形势倒逼“新转型”
对于越来越近的全国碳市场扩容,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碳交易的机遇中蕴含着挑战。最显而易见的挑战,在于碳排放权的分配是否科学、合理、公平。
景世青就指出,水泥行业的
碳配额分配方案、核算报告和核查要点、排放边界等内容仍在讨论之中,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他认为,通过产能来核算碳排放配额是相对合理的。
“对于传统高排放产业,碳排放权分配时,应考虑到行业减排的难度和成本,鼓励采用替代能源和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要考虑行业内部公平性,确保中小企业不会因为规模较小或资源相对有限而处于不利地位。”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中国·
北京)主任武雅斌认为,应该为企业提供适当的政策支持,如减免部分碳排放权交易费用或提供技术升级的资金支持,以促进它们更好地适应碳市场的变化。
然而更大的挑战,在于分配额不足的企业能否通过交易途径取得足够的碳排放配额指标,交易成本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能否正常运作与生产。
此前,国内多地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已经开展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并覆盖了20多个行业近3000家企业。在广东,建材行业的分支——陶瓷业在今年1月11日被纳入碳排放管理和交易范围,共涉及广东建筑陶瓷企业119家,卫生陶瓷企业13家,这些企业年排放均在1万吨二氧化碳(或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及以上。
蒙娜丽莎董事张旗康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纳入碳排放交易范围后,
碳指标价格有望水涨船高。“去年为60元/吨,未来几年甚至达到100元/吨甚至200元/吨,企业按每年购买20万吨指标计算,一年需要支出1200万元。”
广东陶瓷协会会长陈环认为,碳排放是陶瓷企业要增加考虑的生产成本,甚至可能是会影响陶瓷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枷锁”。在新的形势下,行业洗牌在所难免。
“目前已经出现一些企业停止自己工厂的生产,转而以轻资产方式运营的情况。”陈环表示,碳控排将让陶瓷业的落后产能加快清出,部分企业将面临“加大设备升级改造投入”或“停止生产运行”两大抉择。
面对碳交易这一新市场,新转型在所难免。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