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降碳减排约束激励机制如何完善

文章来源:环境经济熊超 张晓恋 张贻2023-06-19 09:57

公众降碳减排激励措施完善空间较大

 
虽然,很多涉及生态环境领域的法律法规对公民降碳减排都有规定,但作用有限,进一步发展完善的空间较大。 
 
一是作为公民消费的环境引导标志,我国法律体系中少见碳标签的相关规定,无法为公民绿色低碳消费提供正确、明确的指引。
 
二是我国法律对公民降碳减排的规定,不够明显且缺乏具体针对性。大都是“倡导公民低碳、节俭、合理消费和使用低耗能产品”“个人应当依法履行节能义务”等概括性表述。
 
三是针对公众降碳减排激励,现有法律体系条款需完善细化。相关法律基本上都明确了公民个人在节能环保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但也仅限于此。
 
应该指出的是,法条的表达更多的是一种宣示性的规定。如果未规定具体标准、也未要求地方制定细则予以回应,且财政税收激励是我国推动节能减排的主要激励制度,但由于我国尚未实行个人环境税、碳税,故现行财政激励制度无法直接、有效地作用于公民个人,因此公众降碳减排的激励措施形同“虚设”。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