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碳市场——碳中和的解决之道

文章来源:36氪吕雅宁2022-11-26 22:09

成熟有效的碳市场:政策严,数据准,市场活

 
36碳:自去年7月全国碳交易市场上线,如今已一年有余,您如何评价我国碳市场的交易活跃度和金融化程度?
 
梅德文:通过对比欧盟成熟碳市场和我国碳市场的两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碳市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金融化程度看,目前我们的全国碳市场交易主体主要是控排企业,产品只有现货,不允许金融机构等其他主体进入,也不允许期货等其他金融衍生品交易。
 
但是在试点阶段,各交易所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比如说北京绿交所的碳配额场外掉期交易、碳配额回购融资、碳配额质押融资等,不过这些产品整体规模小,大多停留在首单效应上。
 
36碳:目前全国碳市场的交易换手率约为2%-3%,低于国内试点碳市场5%的平均换手率,也远低于欧盟碳市场500%的换手率。您觉得主要原因有哪些?
 
梅德文:我们现在的碳市场不活跃,原因有多方面,比如说立法未定、配额总量没有限制,以及三个单一:单一行业、单一主体、单一产品。
 
借鉴有效市场假说理论,有效市场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多元化主体、市场化产品与透明化监管。我国要形成有效性、流动性、稳定性,且兼具广度、深度与弹性的碳市场,需要满足“严、准、活”三个字,即“政策要严,数据要准,市场要活”。
 
36碳:可以展开讲讲“政策要严,数据要准,市场要活”吗?如何有效发挥出协同效应?
 
梅德文:首先,政策要严,即严格立法。因为碳市场是个配额市场,未来的碳交易市场需要从目前的强度减排走向绝对总量减排,所以一定要严格。
 
碳市场的核心原理是总量与交易,没有总量就没有交易。没有总量,这个市场的有效性大大降低。考虑到发展的要求,现阶段仍是强度减排,未来碳达峰之后就要考虑做总量减排,同时配额的分配方式要实时增加拍卖比例。关于价格机制,所谓“短期价格看需求,长期价格看供给”,而配额的供给和需求都取决于政策的严和松。
 
第二,数据要准,即严谨量化。碳市场是一个建立在能源数据统计体系上的虚拟市场。随着碳市场从电力行业扩大到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这八个行业,这些行业能源使用多样化、排放过程复杂化、生产流程多元化,对能源统计和监测带来更复杂的要求。未来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应在一级市场建立基于ABCD即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 chain)、云(Cloud)、大数据(Date)等现代科技基础上的监测比对、量化核查的大数据体系、系统和平台。在二级市场建立防止操纵市场、防止违规交易的大数据预警系统。
 
例如,我们北京绿色交易所在今年的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发布了“企业碳账户与绿色项目库”系统,该系统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为企业和项目建立碳核算账户,通过在线监测和政府大数据实现动态监测和自动核算,引入多维度绿色评价体系,作为服务政府主管部门的双碳管理公共平台和服务金融投资机构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
 
第三,市场要活,即严肃定价。市场活了,才会有流动性,有规模,价格才能够反映真实的碳排放边际减排成本、综合社会成本与外部性成本。首先需要吸纳更加多元化、规模化的参与主体,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是指数量要足够多的且具有不同风险偏好、不同预期、不同信息来源的市场主体,只有市场主体多元化才能形成公允的均衡价格,才能发现真实的碳排放价格,才能发现所谓边际减排成本、减排综合社会成本、外部性成本,另外市场的规模要足够大,要兼顾持续性、有序性、成熟性和稳健性。同时要推出更加市场化与金融化的多层次产品,以满足信用转换、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等市场基本功能;还需要更加透明化和包容性的监管,要严格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执行全面的信息披露制度,以促进严肃定价。
 
36碳:目前全国碳市场的行业主体还比较单一,只有电力行业被纳入进来,出现了明显的履约驱动现象。您认为这个问题未来会得到改善吗?该怎样看待呢?
 
梅德文:是否会得到改善,答案是肯定的。在我国,真正的全国统一碳市场目前才运行一年多,又面临着经济发展与减排的两难,叠加区域发展和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价格机制的系统性、碳数据体系的复杂性等因素影响,我国碳市场建设注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我们也要分几个阶段来迈。
 
第一个阶段在于市场化,以提高现货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为目的。这个阶段,全国碳市场的扩容与产品的完善将同步进行。“十四五”期间,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这些行业被有序纳入,配额总量有望扩容至70亿-80亿吨/年,纳入企业将达到7000-8000家,按照当前碳价水平,未来全国碳市场总资产将有望达到4000-5000亿元。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碳市场将逐步克服其弱点。这个阶段,也许持续到实现碳达峰为止,估计还要7-8年的时间。
 
第二个阶段是金融化,以完善市场金融化为目的,也就是允许期货交易,允许金融衍生品的开发,吸纳金融机构与个人主体加入进来。碳资产将不再仅用于履约,通过金融创新盘活存量碳资产的需求更加旺盛,包括碳远期、碳互换、碳期权、碳租赁、碳债券、碳资产证券化和碳基金等金融服务将逐步完善。这个阶段,也许需要再持续十年。
 
第三个阶段,国际化,以和国际市场进行融合为目的,包括探讨建立基于“一带一路”的全球区域碳市场。积极关注国际统一碳市场发展,加强与国际碳信用的衡量标准、全球碳价的形成以及碳市场的互联互通。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