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账户发展面临的难点与挑战
对比国外碳普惠机制的具体实践可以看出,我国
碳市场建设起步较晚,尚未成熟,碳体系构建尚未完成,商业银行碳账户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从实现碳账户可持续发展目标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碳账户在制度安排、积分核算、信息采集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碳账户如何开立,尚无相应的制度办法可以依照。建立一套完善的碳账户运营体系和可行的制度办法,需要国家战略指引和相关部门鼎力支持。现阶段我国各互联网
平台和商业银行碳账户发展水平良莠不齐,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规范其运营流程。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由于碳账户开立和碳积分兑付标准不一致而引发信任纠纷,也可能因为标准不一导致用户逆向选择,对于拓展碳账户应用范围、推动碳账户用户增长较为不利。同时,由于缺乏严格的法律约束,碳账户在运营过程中很可能出现大量个人信息流失、企业经营数据泄露等问题,威胁用户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
(二)碳减排行为如何计量并转换为碳账户积分,缺乏具体标准。统一合理的碳积分核算和兑付标准,是保障碳账户公信力的重要基础。从现阶段我国各商业银行碳账户的实践中看,同样的绿色低碳行为在不同平台上对应不同的碳积分,这将导致碳评价体系缺乏专业性与可比性,用户对碳账户的信任度和使用热情将可能降低。同时,不一致的评价标准也将带来恶性竞争,商业银行为了扩大用户群体将制定积分较高的积分转换和权益兑换规则,导致碳市场失衡。此外,在绿色金融管理方面,不同地区对同一企业或项目的绿色属性认定标准存在差异,也将制约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服务、支持绿色产业发展进程。
(三)碳减排数据采集困难,来源不够全面。碳账户的运营,需要收集记录用户在企业经营和日常生活的碳减排行为并量化为一定碳积分。但在现实实践过程中,这些减排行为发生的场景较为分散,平台面临着数据归集、处理和隐私保护两方面难题。在数据统计方面,如果没有实现不同平台间的信息共享,就难以有效降低数据采集成本,完善数据统计范畴。从企业端来看,碳信息共享是金融部门有效识别绿色低碳项目和企业以及开展环境效益核算的重要前提;从零售端来看,分散在不同平台的碳积分难以实现互通、权益无法互享,为个人碳账户的推广增加难度。在隐私保护方面,碳排放数据采集与信息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冲突,如何在隐私保护与数据应用之间找到平衡是未来我国碳账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碳账户仅在小范围试点,尚未被社会公众所了解和接受。现阶段,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陆续推出绿色金融产品、开展绿色金融服务,但低碳减排项目常常跟随政策导向,不具备高回报率属性。对企业客户而言,转换绿色发展模式往往伴随新产品开发、业务推广等高昂成本,而碳平台相关优惠尚不足以补贴这些额外的成本增加,且受到碳积分使用场景匮乏的限制,很难吸引企业客群。对个人客户而言,居民对商业银行个人碳账户认识度不高,在社会层面的普及率较低,同时各平台积分兑换政策力度不大,激励作用达不到预期效果。
未来,我国在加快迈向“双碳”战略目标的同时,应采取进一步措施,完善与个人和企业碳账户相关的制度安排,鼓励商业银行与社会公众更多参与碳减排行动,进而加快构建面向全社会的碳普惠体系。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