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能源消纳主要政策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密集出台相关的政策,从可再生能源消纳机制的建立,到能耗“双控”制度逐步完善,从全国
碳交易市场启动,到绿色电力交易
试点工作方案的发布,行政和市场双管齐下,有形与无形之手,都在为促进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解决补贴退出后的市场激励问题,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绿色低碳转型而努力。
2019年5月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俗称“配额制”)出台,按省级行政区域对电力消费规定应达到的可再生能源电量比重,包括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权重和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旨在通过电源消纳结构调整引导行业发展,标志着能源低碳转型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各市场主体通过实际消纳可再生能源电量、购买其他市场主体超额消纳量、认购绿证等三种方式完成消纳责任。但是要真正落实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需要科学确定消纳责任权重,发挥目标导向作用,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同时完善绿色电力证书交易。
自2017年起,我国开始实行绿色电力证书(简称“绿证”)自愿认购,主要目的是减轻新能源补贴压力和引导绿色电力消费观,促进
清洁能源利用。目前,补贴目录内的陆上风电和集中式光伏以及平价项目可向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申请核发绿证,取得绿证后,发电企业可以将绿证卖给有需求的消费者,消费者自愿认购。认购绿证越多,代表使用绿电越多,但由于绿证交易机制下,绿电和绿证“证-电”分离,并不能代表消费者实际消纳了对应的绿电。由于实行取代补贴的政策,补贴新能源项目的绿证
价格往往偏高,认购率很低。2021年全面实行配额制下的绿证交易,平价新能源项目绿证进场交易,绿证
价格大幅下降,线上挂牌价格一般为50元/兆瓦时,线下大宗交易价格多在20~50元/兆瓦时,由于缺少配额制的有效加持,绿证的刚性需求不足以及对绿证的认可度不高等原因,绿证交易始终“低温运行”,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国内绿证市场仍是自愿市场,消费绿证或绿电均是企业的自主行为,绿证购买者主要是外资企业、出口加工企业等。
所谓绿电交易,特指绿色电力的中长期交易,即用电企业直接从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企业购买绿色电能并获得相应的绿色电力消费认证。在绿电交易中,绿色电力消费凭证直接向终端用户颁发,实现了绿电消费和绿证的统一。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