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双碳”目标,受访大学生解锁节能“新玩法”
邢俊阳把自己紧紧扣在了“双碳”的火车头上。研究生期间,他师从研究低碳稻作和农业生态的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曹凑贵,做低碳稻作相关研究。“水稻移栽后不再灌水、在旱田里种植,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会降低,还能起到节约水资源的效果。”与此同时,邢俊阳表示自己非常期待目前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的碳排放权交易可以在农业领域试验推广,“农业生产过程中也会有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农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也可以对节能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起到促进作用。”
节约用水、出门乘坐公共交通、减少有害塑料制品使用、做好垃圾分类……在孟博雯看来,“低碳生活”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它并不是离我们很遥远,每个人都可以坚持做到。”她希望未来高校能够加强关于“低碳”的宣传,甚至可以开设编入学分的相关实践课程。三江源的志愿经历让她接触到了“零废弃”的构想,她同时也期待着一些企业多开展一些零废弃的教育,多和一些环境服务机构对接。
王震建议,人们在践行低碳生活时,可以从“节能、节物、循环三个方面入手。“‘节能’方面,是大众较为敏感的低碳生活方式,比如常见的随手关灯、关空调等行为。‘节物’方面,减少食物浪费、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等都是很好的做法。”王震提到,现在很多人喜欢追赶电子产品潮流,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总想换最新款的:“从减排的角度,还是建议大家尽量延长这些产品的使用寿命,不过分追求不必要的潮流。”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关于助推低碳生活发展,76.09%受访大学生希望商品可以明显标记碳排放量;58.70%期待媒体等机构发布辨识低碳产品的科普知识;48.57%希望相关机构可以科普低碳环保是否会增加生活成本;54.91%认为垃圾分类应该更到位;44.16%期许通过科研提升资源循环利用率;48.26%表示消除奢靡浪费、过度包装等风气很重要;45.84%认为应当加强环保宣传。
“此外,还有“循环”方面的两个建议,分别是‘小循环’和‘大循环’。‘小循环’是指个人物品的再使用,比如把一些闲置的东西再利用起来或者捐送给需要的人;‘大循环’是指借助企业和政府的力量将产品再循环到生产系统,例如,充分践行小区的垃圾分类或者在二手交易平台出售等。总之,我们要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可操作性的平台,让每个居民都能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大家庭中去。”王震说道。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96.58%受访大学生愿意为了低碳生活而减少日常消费。面对旧的电子设备、电器,55.59%会选择以旧换新;50.25%会将其卖给废品回收人员或回收站。放在二手平台售卖(32.24%)、闲置(30.12%)、送人(18.07%)均是受访大学生惯用的处理方式,8.94%会选择直接丢弃。
“推广低碳的生活方式真的很有必要,这对环境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每个人都应该为‘双碳’目标而努力。”在邢俊阳看来,生活中的“高碳”仍然很常见。“比如聚餐的时候会浪费一些食物,而且人多或者有不太熟的人时,也不太好意思说什么。”“里子”充足以后的“面子”问题,似乎让低碳和便利、舒适的生活发生矛盾,“打车、自驾更方便快捷,但不如公共交通环保”。邢俊阳认为,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当下,不可能要求所有人在所有方面省吃俭用,但应该让更多人在脑海里绷紧“低碳”这根弦,在力所能及之处减少碳排放。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孙屿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罗希 毕若旭 实习生 彭新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