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能源服务作为一种满足终端客户多元化能源消费的新型能源服务方式,力图实现供需匹配、多能互补、能源梯级利用,进而大幅降低用能成本,成为各能源企业打造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增长极。自2017年国家电网正式提出这一概念至今,吸引了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带动电网公司、发电企业、油气、热力公司、
节能服务公司、设备制造商、互联网企业等各类企业纷纷跨界转型。当前,综合能源服务业务也逐步从示范
试点阶段向商业化阶段过渡,然而,新业态的发展必然伴随阶段性阵痛,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此,我们站在客观的立场观察其演进形态,透过杂象丛生的现实困境,以审视的眼光看待并寻求破局之道,希望能给参与综合能源服务的市场主体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些思考和启发。
综合能源服务的形态演进
2017年底,综合能源服务业务被国家电网文件首次明确提出,以此为起点,能源企业纷纷提出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的口号,抢先布局这一新利润增长点,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国家电网2019年综合能源服务实现业务营收110亿元,同比增长125%。南方电网综合能源有限公司也在2019年开展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者,积极筹备上市。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中国华电也在2019年发布了《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综合能源服务业务行动计划》,明确将重点开展统筹布局多能互补
清洁能源基地、区域多能供应等11项业务,并提出了三个阶段目标。国家电投集团也积极布局,提出了“综合智慧能源”并定位为最重要的“未来牌”。
在综合能源服务发展初期,由于缺乏经验,各企业均在摸索中前行,导致综合能源领域呈现了新的业务趋同,也逐渐形成了两大方阵。
一是国有企业以重资产投资为主的模式仍在延续。其示范项目中通常配置了供电、供冷、供热的元素,诸如风光储、光储充,以及各种热泵、蓄冷装置等构成的供能系统,以及综合能源管控
平台作为监测和控制系统。国企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可以承受一定的战略性投资风险,做一些示范项目,用于试验新业态,为抢占该领域的先机积攒经验,等利好政策,待时机成熟,再进行大规模扩张。如此前的国网客服中心、苏州同里小镇综合能源服务项目,南网的东莞松山湖综合能源服务示范项目。今年国家电投集团趁势而追,投运了
北京“宝之谷”综合智慧能源示范项目。
然而,对用户服务意识的认识和对用户需求把握不够深入,导致综合能源服务推进困难,特别是用户侧综合能源服务还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目前大多数业务形态也仅仅停留在示范阶段,未能大规模复制推广。而经营的压力促进大型企业转而回归到传统的供热制冷及
新能源开发等领域,再辅以发展新兴业务的细分领域。如在供热制冷领域,过渡为电热泵制冷热、谷电蓄冷热等,或分领域投资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储能/可再生+储能、生物质等。
二是中小型企业纷纷聚焦平台业务。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抗风险能力低,对综合能源系统重投资业务持更加审慎的态度,更倾向于轻资产模式。因此,应综合能源服务转型要求,市场上涌现出众多提供用能解决方案、技术设备,尤其是承接能源平台建设的企业,且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平台建设属于轻资产业务,中小型企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二是一旦成功承接该类项目,可以在短期内获益,风险较小;三是乘数字经济大势,精准锚定有数字化工业转型预算经费的部分高耗能企业,项目易获得性高,如水泥、钢铁等高耗能头部企业。
目前大多数转型综合能源服务的中小型企业,生存的根本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围绕自身原有业务领域销售设备或开展EPC总承包;二是依托技术承接平台建设,开展节能、运维等门槛相对低、盈利性好、易操作的业务。这类企业提供综合能源服务管控平台、能量管理平台项目合同金额从几百万到几千万不等,功能大多包括能源监测、控制、优化、预测、运维等基本功能。有些平台功能理念超前,甚至提前预设了电力现货交易功能,但实际可应用的仅仅停留在监测层面,其核心技术控制、优化功能却差强人意,预测准确性也值得商榷,多能优化互补更是难以突破。即使如此,也切实给这些平台运营企业带来了一定收益。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