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践行ESG责任投资的未来发展建议
一是资产管理机构层面,在提升金融机构工作人员ESG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可通过设立ESG主题的创新型管理基金的形式开展ESG责任投资。有关人才培养的核心目的是组建ESG投资团队,深入挖掘并更为精准地捕捉其潜在收益,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利益最大化的双赢。应对气候变化的连锁风险之际,ESG责任投资的发展并非一定要对既有投资产品进行大清洗,相反需要灵活地推陈出新。以Black Stone的投资策略为例,现阶段其的大部分资金正投资于被动指数基金(如追踪S&P 500指数),无法简单出售不符合可持续性条件的上市公司资产。因而,Black Stone将采取设立新型“主动管理基金”的方式,定向选择具有可持续性的投资标的,同时将在新开设的被动基金中剔除化石燃料公司,以保证责任投资的基本属性,值得资产管理机构加以借鉴。
二是资产管理行业自律组织应当顺应市场生态变化并对ESG责任投资市场起到阶段性引导作用和规范性约束作用,充分发挥ESG的长期价值,督促资产管理业进行环境压力测试,改善资本运用机制,在宏观上改善实体经济内在缺陷,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为例,协会制定并推动落实针对绿色投资与ESG投资的《绿色投资指引(试行)》,通过组织培训班的方式,鼓励并引导行业开展ESG投资并在行业内产生积极影响。建议自律组织制定实践性ESG投资规范指引,加强投资者教育,帮助行业理解可持续投资的内涵以及应对风险的重要意义。
三是第三方中介机构应当结合金融科技发展的新兴趋势,丰富压力测试的环境风险种类、完善压力测试的实证模型和方法学,合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更高效、高质量地提升企业主体相关的ESG鉴证能力,优化资产投资项目的甄选能力、完善ESG评估流程、搭建综合且全面的ESG数据库,以便资管机构更有效地完成资产组合筛选与组建的过程。基于ESG责任投资相对蓬勃的发展趋势,建议有一定能力的第三方机构搭建ESG投资项目管理
平台,更好地发挥信息共享与资源赋能的智库作用。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正在进一步完善自身碳价风险环境压力测试模型,旨在与央行绿色金融网络(NGFS)合作并为业界构建标准化方法学体系,逐步推动全球气候风险应对机制,促进资产管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
施懿宸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讲座教授,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院长,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实验室负责人。
杨晨辉 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研究员。澳洲国立大学应用金融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ESG与数据分析。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