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推进国内定价机制改革
我国不同来源的天然气采用不同的定价机制,其中国产气采用净回值法挂钩燃料油和液化石油气,进口LNG挂靠JCC价格,进口管道气采用“双边垄断”的政府谈判价,不同的定价机制导致国产气价与进口气价衔接不畅,需要深化市场化定价机制改革,理顺中国的天然气价格体系。
欧洲传统定价机制与原油价格挂钩,随着各国交易中心(如英国NBP、荷兰 TTF、德国NCG和Gaspool、比利时Zeebrugge等)的设立,天然气用户、经销商和进口商发现现货气价对供求变动“反应灵 敏”,更能反映市场价值,更加符合自身利益,最终形成了与油价挂钩定价为主、现货气价挂钩为辅的混合定价机制,近5年与气价挂钩的天然气消费比重 从16%增加到47%(如图所示)。可以说,天然气交易中心的建立和发展是欧洲定价机制改革的催化剂。天然气交易中心的构建,也将有利于我国深入推进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建立不同来源的天然气价格相互关联、有效联动的统一定价机制。
1.1.3 破解LNG购销价格倒挂难题
进口LNG气化进入管网后需按管道气价格统一销售,而国内管道气销售价格低于LNG进口价格,因 此部分地区面临LNG销售价格低于进口价格的问题,即LNG购销价格倒挂。以江苏省为例,天然气门站价格存量部分为11.1美元/106Btu,增量部分为15.1美元/106Btu;而WoodMa ckenzie的数据则显示 2013年江苏如东接收站从卡塔尔进口LNG价格为18.8美元/106Btu,即每销售1×106Btu天然气就要亏损2.3~7.7美元。
LNG购销价格倒挂问题的本质就在于进口气与国产气定价机制迥异。因此,有必要考虑构建天然气交易中心,引导亚太地区天然气进口价格与气价挂钩,并推动构建反映市场供需的天然气定价机制,理顺进口气与国产气的价格关系,破解购销价格倒挂难题。
1.2 供需方面的必要性
1.2.1 反映常规情况下的市场需求
当前我国LNG液化厂产能过度建设,项目集中上马,供给未能真实反映市场需求。据ICIS数据库的资料,截至2013年5月,我国已建成投运的天然气液化厂超过50座,总液化能力达2300×104m3/d,另外尚有在建天然气液化厂60多座,新增LNG产能为4000×104m3/d。天然气液化厂的过度建设态势一方面会导致原料供应不足,另一方面也加剧了LNG市场的竞争,造成国内天然气液化厂运营效率较低。
2012年多数企业的开工率都不足70%, LNG产量排名前十企业的生产负荷平均仅为45%。天然气交易中心的构建,能使天然气供应商与终端消费者根据期 货价格预测未来供需状态,从而引导天然气生产与进口,调节终端消费需求,稳定市场供需平衡,引导企业有序生产。
1.2.2 满足特殊情况下的需求变化
我国天然气交易采用每年一签的中长期交易合同,供气量固定且有最大供气量限制,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快速发展和用户的急剧增长,无法适应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不同供给状况下的突发性需求变化。而构建天然气交易中心、开展灵活便捷的现货交易则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满足气候变化(夏冬季)、自然灾害、替代燃料紧张等状况下的特殊需求,促进资源有效配置,保障能源安全供给;另外,构建天然气交易中心还有助于促进政府、天然气生产和运输企业、城市燃气公司和大型工业用户等市场主体参与储气库的投资,为灵活调峰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除了价格和供需两个主要方面之外,构建天然气交易中心还有利于促进全社会认识天然气的价值,增加天然气贸易与使用,减少温室气体与SO2、粉尘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在等热值条件下,燃烧天然气排放的CO2、SO2和粉尘分别是燃烧煤的排放量的57%、1/700、1/1478,这有助于完成我国提出的“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
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 40%~45%”的能源强度目标,也有助于降低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和SO2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另外, 《规划》还提出了优化能源结构的主体目标,即“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7.5%”。天然气交易中心的构建能够促进天然气市场发展,助推我国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建立起以气为主的
清洁能源消费体系。
2、构建我国天然气交易中心的竞争力分析
为争取天然气定价话语权、抢占地区性基准价格建立的先机,亚太主要港口城市纷纷提出在2014-2020年间构建天然气交易中心:
新加坡将打造全球天然气贸易中心作为其未来5年的发展战略;
日本政府提出2014年以前在东京商品交易所推出全球第一份LNG期货合同;
马来西亚投资13亿美元修建边加兰 LNG终端,目标直指2020年建成亚洲LNG交易中心。
紧迫的外部形势倒逼着我国加速推进天然气交易中心的构建工作。笔者总结了相关研究,认为构建天然气交易中心需要满足内在要求、硬性条件、软性条件3个方面的要求(如表所示),其中内在要求包括成熟的天然气现货和期货交易平台、充沛的天然气供给量;硬性条件包括良好的港口和国际交通位置、完备的基础设施、国际天然气能源与金融公司;软性条件包括自由开放的市场结构和健全的法律监管体系。对照这3个方面的条件,笔者从内部自身优劣势和外部国家竞争力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构建天然气交易中心的可行性。
2.1 我国自身的优劣势
2.1.1 整体满足内在要求
2.1.1.1 现货与期货市场已开始起步
我国天然气现货竞买交易已处于起步阶段,最早于2010年12月17日在上海石油交易所( SPEX)推出。2012年至今, SPEX先后4次推出天然气现货交易(如表所示),首日交易量从不足4000t上升到 11.18×104t,交易规模发展迅速;同时,天然气现货交易正积极探索运输模式拓展,由槽车运输发展到通过中石油长输管线交收,交收地域也由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为长三角)延伸到了用气紧张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为珠三角),交易模式不断推进。
我国天然气期货市场虽尚未形成,但已呈现出萌芽态势。2013年8月22日上海自由贸易区设立,开始推进转口离岸业务和大宗商品流通,为天然气交易提供了平台支持; 2013年11月22日,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揭牌成立,业务范围包括组织天然气等能源类衍生品上市交易、结算和交割,有利于推动能源期货市场建设,发挥其风险管理、价格发现、供需调节等功能,标志着天然气期货交易迈出了关键一步。
2.1.1.2 充沛且快速增长的天然气供给量
我国天然气供给主要来源于国产天然气、进口管道气和进口LNG这3个部分。根据BP全球能源数据(如图所示),我国天然气总供给量已由2008年的847×108m3增加到2013年的1661×108m3, 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4.4%。根据IEA的预测, 2015年我国国产气、进口管道气和进口LNG将分别达到1700×108、450×108、450×108m3,总供给量为2600×108m3,较2010年翻一番,能够满足政府提出的2015年“ 2300×108m3消费量”的目标;另一方面,我国还有非常规天然气发展潜力,预计2020年国内煤层气和
页岩气产量将达到400×108m3,占国产气的15.4%。充沛且快速增长的天然气供给量为交易中心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内在基础。
2.1.2 基本满足硬性条件
2.1.2.1 上海的区位优势明显
天然气交易中心构建的部分硬性条件为良好的港口和国际交通位置,以及国际能源与金融公司,而上海在这些方面的优势十分突出,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5 个方面:
①上海地理区位得天独厚,航运可辐射全球主要LNG市场,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
②上海正致力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市场配套齐全,金融人才资源和管理经验丰富,有助于构建金融期货市场;
③上海LNG接收站设施完备,洋山深水港附近的接收站便于国际买家交割,五号沟LNG站便于国内买家交割;
④上海是国内唯一能够实现西气东输、川气东送、进口LNG互联互通的城市,天然气输运便捷;
⑤上海市场环境良好,能源消费集中,所处长三角地区是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上海的上述区位优势将在很大 程度上推动天然气交易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2.1.2.2 储气库是基础设施中的短板
储气库容量不足和储备体系不健全是我国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短板。从储气库容量的角度来看, 2013年我国储气库容量仅为全球总容量的0.2%,储 气能力为全球总能力的0.3%,而美国这两项数据分别达到29.8%和29.7%,《规划》也提出“目前储气库工作气量仅占消费量的1.7%,远低于世界12%的平均水平”, 储气库容量建设需要加速推进;从储备体系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所建储气库主要为战略意义上的储气库且多位于西部地区,离用户较远而无法发挥调峰的作用,调峰型和商业型储气库严重缺乏,天然气储备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
我国天然气市场的其他基础设施较为完备, LNG接收站方面,当前我国共有接收站7个,在建9个,拟建8个:
跨国管道方面,我国初步构建了西北方向的中哈 油气管道和中亚天然气管道、东北方向的中俄原油管道、西南方向的中缅油气管道及海上四大油气进口通道,从原来单一依赖马六甲海峡,逐渐发展到海运与陆地管道进口并存、四大油气战略通道并举的多元化供气格局;
国内管道方面,目前已建成以西气东输、川气东送、西气东输二线(西段)、陕京线、忠武线和永唐秦管道为骨干,兰银线、淮武线、冀宁线为联络线的国家级基干管网,全国性供气管网基本形成。由此可以看出,除储气库外,我国天然气基础设施条件良好,能够 基本满足交易中心构建的硬性条件。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