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研究显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扩张走的是一条粗放外延式的城镇化道路。一方面,城镇化推进重速度、轻质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低,城镇化速度与质量不匹配;另一方面,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特征明显,资源配置效率低,城镇化推进的资源环境代价大。高消耗、高排放与快速城镇化相伴相生。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城市是大量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对城市自然资源承载能力提出诸多挑战。以水资源为例,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缺水,其中2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许多地区已经没有干净的饮用水源,导致日益严重的“水质性缺水”。在流经城市的河流中,有60%由于污染而不符合作为生活饮用水源的水质要求。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北京、上海的常住人口已超过2000万,远远超过其资源承载能力,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大城市病”难以避免。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这种模式一旦形成,一段时期内很难改变。”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庄贵阳分析说,一方面是中国自有资源环境不足以支撑现在的高碳高排放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低碳城镇化涉及上百个产业部门数万种产品,既有存量升级改造的问题,也有增量优化调整的问题。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城镇化的速度不是问题,如何避免被高碳锁定才是关键,只有保持城市适度的规模才能有效避免城市病。”庄贵阳说。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