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低碳能源转型有哪些启示
无论是2021年的全球能源供应危机,还是今年的俄乌冲突,都在预警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需要系统性思维。中国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如何利用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机会,维护自身能源安全与高质量发展。
一是超常加快推进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能源体系(特别是新电力体系)的建设投资,是稳定增长、加强能源安全、提高空气质量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多得之举。加速在不同地区开展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源、网、荷、储、用”一体化能源系统的
试点与应用推广,加大风能和太阳能资源规模化开发力度和大型基地建设,推动中东部地区和南方地区优化发展分布式风电和光伏发电,推动东部地区海上风电开发建设。制定包括进一步降低可再生能源企业融资成本的政策,特别要在2022年保增长的投资项目安排中优先配套安排可再生能源投资项目。
二是在去碳化和能源安全的双重背景下,引导煤电分步有序退出。煤电在电力系统中的角色应从现在的基荷能源向调节型能源转变。在淘汰已落后产能的基础上,对存量煤电进行灵活性改造,提供灵活调峰服务,保障大部分煤电厂在运行较为合理的年限(20年或30年)后平稳退出。制定有助于退煤的财政金融政策和机制,严控涉煤项目带来的搁浅资产风险。总之,要稳住存量,严控增量。
三是强化中国在新能源装备制造方面的竞争优势。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设备零件制造国,全球市场实现新能源装机目标都离不开中国企业。2021年中国光伏组件产量共182GW,超一半(约98GW)向海外出口。欧洲占总出口的四成,是中国光伏最大的出口市场。欧盟预计到2030年将新增4.8亿千瓦的风机和4.2亿千瓦的光伏装机,是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最大增量。由于欧洲本土光伏产业链规模小、成本高,大部分组件都依赖于中国进口,中国相应的新能源制造企业将迎来需求井喷。面对这一契机,应保持并不断提升新能源装备制造竞争力,塑造长期竞争优势。
四是加快汽车电能替代步伐,维护供应链稳定。在设定交通工具电动化目标时,充分考虑欧美
碳中和目标的超前性和交通行业减排力度高于中国的情况,这将导致美欧车企电动化的步伐快于中国业已弯道超车且当下具有竞争优势的车企,进而在近中期失去已有的竞争优势。因此设置与欧美交通行业电动化目标大致同步甚至更快的目标,将有利于同时贡献于经济增长、能源安全、空气质量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同政策目标。加速全球交通行业的电气化进程的同时,需维护供应链的稳定(电动车电池主材碳酸锂一年暴涨十倍)。延伸产业链(比如车企和电池厂商向上游部署合资公司),加强电池回收再利用是保供稳价的优选。
五是引导海外绿色投资,加强与各国的低碳技术合作和贸易往来。提升到欧美国家出口产品的环境标准,为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低碳产品提供金融机制等方面的支持。使气候和能源方面的合作成为缓和地缘政治张力的积极因素,进一步发挥中国在全球气候行动的引领作用,助力全球能源安全转型。
本文作者详情:辛嘉楠(气候变化国际事务主管), 董钺(气候变化国际事务研究员),才婧婧(气候变化国际事务主管),张笑寒(总裁办公室项目经理),赵文博(总裁办公室项目助理经理),邹骥(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