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即“公私合伙”或“公私合作”模式,是指政府与企业之间,通过一定形式的民事合同关系,合作提供公共性产品和服务,形成一种伙伴式合作关系。亚洲开发银行认为,PPP模式的特征有:政府授权、规制和监管私营部门;私营部门出资、建设和管理,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公私双方长期合作、共担风险和收益,提高效率和服务水平。广义PPP,泛指政府与企业长期合作,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是各种具体运营模式(如BOT、TOT、BOO、ROT、DBO、BOOT、O&M等)及其演变形式的统称。这一模式在城镇基础设施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一、PPP模式在城镇环境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现状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城镇环境基础设施是最早采用PPP模式的领域之一。2002年,原建设部颁布《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开始在市政公用领域推行特许经营,拉开了市场化改革的序幕,创造了制度环境。此后,原建设部先后颁布了《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市政公用事业监管的意见》和《特许经营协议示范文本》,为PPP模式在这一领域的应用铺平了道路。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十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鼓励推行PPP模式,极大地推动了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数量由2002年的537座增加到2012年的3340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由2002年的40.0%提高到2012年的87.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2002年的54.2%提高到2012年的84.8%,大中型城市基本做到了污水垃圾处理全覆盖。与此同时,由于实施了PPP模式,培育了一批专业化的环境服务公司,促进了环境技术创新,提升了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目前,在城镇环境基础设施领域,已初步实现运营主体企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设施运行市场化,改革在不断深化。
一是加快改组改制,实现运营主体企业化。目前,全国大多数地区城镇环境基础设施运营单位已基本完成转制改企工作。据统计,2010年88.64%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由企业运营,仅有11.36%的污水处理厂仍由事业单位运营。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二是引进社会资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2003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市政公用行业的政策,加快了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截止目前,设市城市和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中采用BOT、BT、TOT三种模式引入社会资金建设的共计1550个,占总数的42.8%。“十一五”期间,在供水领域273个新建项目中,有65个项目由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投资,占比23.8%;在污水处理领域394个新建项目中,有145个项目为非国有资本参与投资,占比36.8%;在垃圾处理领域231个新建项目中,有60个项目为非国有资本参与投资,占比26%。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三是推行特许经营,实现设施运行市场化。2004年,国家出台了《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对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领域开放市场,鼓励民企、外企通过招投标参与运营;在投资和运营上采取厂网分开、独立核算的方式,推行特许经营制度。据统计,2010年全国共建成污水处理厂3022座,其中采取BOT、BT、TOT等特许经营模式的占42.28%。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四是制定配套政策,推动市场化改革。近年来,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基础设施的产品和服务价格调整机制和收费制度。2008年以来,各地抓住CPI下行的机会窗口,纷纷调整水价,以满足供水、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营的需求。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污水处理收费制度,约有80%的城市开征了污水处理费。同时,国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2008~2012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562.5亿元,支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及污水配套管网建设;2007~2010年安排中央财政“以奖代补”资金345亿元,支持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两项合计共带动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达2500多亿元。此外,还制定了鼓励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发展的优惠用电、划拨用地、税收优惠、产业补助等政策。各地广泛建设融资平台,将城镇环境基础设施项目资产注入城投公司并包装上市。同时积极探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