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碳难题来自于部门间的协同?
仅仅在终端间接排放核算的时候,按照绿电属性将碳排放记作0,就能促进新能源行业价值的提升,操作上并不困难。既符合能源转型方向,也振奋行业信心,但实现起来为什么会如此困难呢?
有论者认为,如果绿电不计排放,将导致其它部分电力的平均排放因子要更新,将增加因子计算的难度,降低其精确度。个人认为这个理由实属牵强,一则根据能源局、电网公司掌握的电力数据,要进行扣除绿电后的因子计算,只需额外统计绿电和其它电量数据即可,在操作上没有难点;二则电力平均排放因子本身更新慢,在空间维度、时间维度上精细度很差,本来就存在一定的误差,并不会因为绿电的计算而导致其精度变差。
个人认为,难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部门协同的缺失。发改委是国家“双碳”工作的牵头部门,能源局作为能源工作的主管部门,全力促进新能源及配套的绿电、绿证机制的发展。2021年9月推动绿电市场起步;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要求完善绿电(绿证)消费市场机制,建立绿色电力交易与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挂钩机制。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发改能源〔2023〕1044号),不但确定可再生能源绿证全覆盖,也再一次为绿证背书:强调绿证是我国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是认定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消费的唯一凭证,绿证用于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核算、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认证等。在绿电使用中,也提出:衔接碳市场,研究推进绿证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的衔接协调。
此次《通知》发布,为绿证正名,也明确了绿证可溯源以及环境属性唯一化的问题,基本实现了可再生能源电力和绿电画上了等号,在碳市场中使可再生能源电力可同等按照零碳排放核算,为绿电与碳市场接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似乎生态环境部并未接受各界在绿电、绿证方面的努力,没有碳市场的配套,带来的结果将是:绿证全覆盖后,供给将大幅增加,而碳市场并未打开绿证需求的口子,“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况下,绿证正在跌入一文不值的境地。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