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碳排放管理的人才培养
“紧盯碳交易市场动态和公司降碳表现,满眼数据、满屏表格、满脑子计算公式是常态。”马怀军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马怀军的“忙”是整个碳排放管理行业火热的缩影。《中国碳市场回顾与展望(2022)》预计,全国碳市场完成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民航等八大高消耗行业的覆盖后,配额总量可能扩容到70亿吨,覆盖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60%左右。此背景下,不少企业纷纷设立并扩充相应碳排放管理岗位,“双碳”人才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天津市某化工企业员工介绍,其所在公司作为碳交易市场履约企业,此前只有1名专职碳资产管理师。考虑到碳资产的金融属性,未来公司可能需要50名专业人员。
面对激增的岗位需求,现有“双碳”人才储备相对不足。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需要的“双碳”人才数量在55万至100万左右,而目前的从业人数只有约10万人,存在较大缺口。同时,碳排放管理员作为近年出现的新职业,起步较晚,人才培养模式尚需完善。市面上有一些不正规的所谓“双碳”速成培训乱象,模糊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区别,不利于人才培养的规范化。马怀军坦言,要明确碳排放管理员在培训认证和人才评价等方面的要求,建立相应标准体系,为相关行业输送真正掌握“双碳”测算和减排技能的人才。
做好新职业的人才培养是项细活儿,需要全面系统规划。去年,教育部印发《加强碳达峰
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要求提高碳达峰
碳中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加强绿色低碳教育和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高校教育加快布局,多所高校已成立碳中和学院,一批“双碳”新专业获批招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公布了《碳排放管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征求意见稿,涉及碳排放管理员的技能等级认定、培训参考学时和技能鉴定等,为人才培养提供重要参考。
政策导向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迈出“管碳”步伐,碳排放管理员的职业标准体系也在不断健全。“低碳行业正处于上升期,碳排放管理员的职业发展前景充满光明!”马怀军满怀信心地说。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