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油转电”的底层逻辑看,降本增效和技术驱动很重要
李立理表示货运行业是一个“斤斤计较”的行业,对成本的敏感度极高。“车辆电动化的底层逻辑,就是油电差价能够覆盖油转电的各项综合成本,这在乘用车上已得到印证。”他说。
李立理及其团队通过成本测算得出,中重型货车电动化面临油电差价低、充电成本高、吨位损失成本高、电池折旧成本高、补能频次和补能时长所带来的时间成本高这五方面挑战。
受制于此,电车当前更多是在部分封闭场景具有一定经济性,充电成本相比换电低,但充电由于补能不便利也制约了充电模式应用,目前换电模式应用更多。针对200公里的短途场景和400公里的长途场景,如果把吨位损失、电池折旧和司机时间成本都算上,目前纯电动重卡尚不具备经济性,还难以形成商业可持续模式。
清华大学
碳中和研究院零碳交通研究中心主任王贺武认为,当前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技术成熟度。“无论是纯电动、氢燃料还是内燃机的技术更新,都和中重型货运场景的需求有关,它们还未达到能让用户接受的程度。”
“商用车电动化是个难啃的‘硬骨头’,更多要考虑场景和技术的匹配性、技术对能源基础设施的要求、成本对场景、能源、技术的铁三角的协同关系。”王聘玺总结称。
交通运输环节货运低碳转型的目标路径非常明确,即构建基于以电能为主的绿色能源货物运输体系。货车的新能源化表面是车辆技术的更新替代,实际上面临的是稳定保供、降本增效和减污降碳三大目标导向下的物资运输体系的重构。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