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积极推进交通领域减排

文章来源:王俊文,任平阳碳交易网2021-03-11 11:22

欧盟交通减排经验值得借鉴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国内交通运输也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交通部门规定资产总投资额达3.3万亿元,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发展水平。然而,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碳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不断增加。我国已经宣布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交通部门节能减排成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方式。
 
       长期以来,交通运输业是我国能耗量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从2014年的3.5亿吨标准煤发展到2019年的4.5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率达5.2%,占全国能耗总量的10%,是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之一。就目前交通部门的减排措施看,主要包括淘汰老旧汽车、升级油品、推广新能源和节能汽车以及完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交通节能服务市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现实,近些年来我国为加快推进交通部门的节能减排,相继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推广方面,各级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消费者购买新车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财税支持。仅在2019年我国对新能源车辆购置的补贴就高达145.89亿元。这些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国交通部门碳排放量。欧盟在《战略》中提出的交通减排的做法与经验值得我国借鉴,特别是智能化、可持续性及市场化方面的经验与我国交通发展的现状有一定的契合之处。
 
       首先,在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随着我国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国内交通网络的智能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从而能够提升交通部门减排的智能化监测水平。因为长期以来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带有较强的移动性,相关数据难以监测,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能够确保动态化、实时性的监测效果,从而为交通部门减排决策提供精准化的数据支持。为此,我国需要在交通部门加大智能化技术的运用,对交通领域碳排放的特征、发展态势、调控效果进行分析和研判,从而为完善智能化的交通体系提供支持。
 
       其次,继续优化结构性减排。要持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借鉴欧盟多式联运的经验,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及组合效率。如在客运方面,优先发展智能化的公共交通,鼓励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在货运方面,推广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高效率运输方式,完善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体系,提升货运运输效率,从而减少能耗及碳排放。对于高排放的车辆要加强管理,我国从2009年实施油耗准入机制以来,使得运营车辆累计减少各类燃料能耗980万吨,减少碳排放量3 300万吨。为此,我国应进一步完善油耗准入机制,不符合道路运输车辆燃料能耗限值标准要求的车辆不得运营。各地特别是农村地区,对此要加强管理和控制,使得油耗准入机制能够实现城乡全面覆盖。目前,交通运输部正在推广符合我国实际的汽车检测维护制度,借鉴欧盟、日本等先进做法,发挥汽车维修行业在治理尾气排放中的作用,成效比较明显。下一步,要加强对汽车维修行业的监管,对农村道路运营车辆在检修中改装减排设施,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鼓励农村地区高能耗营运车辆主动减少碳排放。
 
       最后,继续加强管理性减排措施和技术性减排措施的应用。交通运输部从2017年开始就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水域设置了船舶排放控制区,强化对船舶碳排放的管理。目前,这三大水域的核心港口,船舶停靠期间使用的船用燃油硫含量不能超过0.5%。另外,交通运输部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绿色航运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内河航运、近海航运的碳排放量有望进一步减少。技术性减排措施是近些年应用最多的措施之一,在城市公共交通中推广新能源、油电混合型车辆,到2020年年末,我国各类城市新能源公共汽车已达30万辆,新能源出租汽车和城市物流配送车累计已达15万辆。在船舶码头推广液态天然气及岸电技术,在干散码头建设防风设施等,也有效地减少了交通部门的碳排放量。由此,未来我国要进一步加大新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领域的应用,通过大力发展地铁、绿色公交、智慧社区等来构建一个全面智能化、绿色化的城市交通体系。
 
       此外,随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日渐完善,将交通部门纳入碳价市场具备了条件。在这个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碳价稳定机制,通过消费终端来抑制交通部门碳排放量。当然,减少交通部门的碳排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技术、机制、政策等全方位的支持。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