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2日,山西省太原市,一辆“森林公交”亮相街头,车厢内种植有上百种植物。“森林公交”设计者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呼吁市民选择
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 IC photo 资料图
个人生活方式,包括我们日常选择和消费的家电产品、食物、出行方式和办公环境等,潜藏着巨大的减排潜力,可以对城市、国家乃至全球长期的低碳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一项针对不同国家个人生活方式
碳足迹的最新研究表明,样本国家中的由生活方式形成的
碳足迹为每人每年5.4吨二氧化碳当量, 若要实现巴黎协定中的1.5度目标,因个人生活方式产生的
碳排放需要在2030年降低到2.5吨,到2050年降至0.7吨。
尽管我们日常的生活方式可以带来减排效应,并且大量的媒体报道和研究报告也在强调气候变化的紧迫性,但是“问题认知”和“行为改变”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绿色创新发展中心2018年发布的《低碳城市公众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受访者对“低碳”的认知度和理解度普遍较高,然而整体上个人低碳行为的参与度却相对较低。而产生这一差距的背后则是推动个人低碳行为改变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例如经常被提及的搭便车行为,导致不少人认为在不承担成本的情况下仍然能享受到气候治理这类公共产品带来的福利,因此削弱了个体参与的积极性。另一个挑战则是气候变化所产生的远期效应难以对个人的短期利益造成影响,从而降低个人对减排行动的参与度。此外,个人所处环境以及价值取向等多种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因素的存在也提高了推动行为改变的难度。
因此,如何实现从对气候变化的“问题认知”到“行为改变”的议题也得到了很多的关注和发展,包括通过建立标准来引导个人减排行为,例如设定节能标准和标识,或者通过经济激励使得减排行为形成短期和直接的效益,抑或是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低碳行为创造环境等,以此减少个人行为改变的阻力。在减少阻力的同时,一些研究也开始关注通过调整和丰富低碳信息来使得低碳行为的参与更简单和更具吸引力,从而推动个人下意识的低碳行为的改变。在此基础上,我们以城市为切入点,观察其可以如何减少行为改变的阻力并助推个人在衣食住行中的低碳转变。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