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40年,我国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之时,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我们应看到,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主导世界的新规则,而且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和外交关系中越来越重要的规则。这个规则的制订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联合国于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初步建立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体系规则。如果说,世界贸易组织(WTO)是要建立国际贸易体系规则,那么可以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则是要建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规则。第二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由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开启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规则,即国际排放贸易机制、联合履行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目前,正进入第三阶段,其标志性事件,是定于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将开启“后京都议定书”时代。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系统性规则,涉及到政治、经济、外交各个层面,其中,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体系规则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2月英国在《我们的能源未来:创造一个低碳经济》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发表的《斯特恩报告》(Stern Review)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2月,欧盟委员会将“低碳经济”作为其影响成员国经济政策的重点之一;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
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亦称气候法案),确定了“总量管制和交易”制度,并通过对高碳经济征税以补贴新能源,通过配额交易发展低碳经济。其中还提出,对不接受污染物减排标准的国家征收“碳关税”。
我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也是《京都议定书》成员国之一。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积极做好国内的
节能减排并推进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但是,我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下,
碳排放的增长使我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从人均
碳排放量来看,我国仍然是较低的,2007年,人均碳排放我国为3.9吨,略低于4.2吨的全球平均水平,大大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19.6吨)、英国(8.8吨)的人均水平。但从总量上来看,我国已经接近美国的水平,甚至有国际机构认为,中国已经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如果不采取有力的减排措施,国内机构预测认为,到2050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20亿吨(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国际机构预测认为,到203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就将达到150亿吨(麦肯锡,2009)。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不仅影响到我们的对外关系,而且影响到国内发展。从对外来说,我们将面临着来自于环境外交关系的挑战(如何处理与发达国家关系以及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岛屿国家的关系问题),传统的国家利益观的挑战(如何处理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的关系问题),对传统的国家安全概念的挑战(是国家安全问题还是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对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挑战。从对内来说,我国同样面临着气候变化的挑战,如年平均气温上升、区域降水量明显减少,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明显增高、海平面上升以及冰川快速退缩等一系列问题;面临着能源短缺但浪费很大的挑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比美国、欧盟、日本分别高2.5倍、4.9倍、8.7倍。这些挑战本身也说明,我国具有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
(二)在看到这种挑战和压力的同时,也应看到,我国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低碳经济作为一场工业革命,是实现经济增长从根本上与碳排放量增长脱钩的重要途径。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前提来谋求最大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技术投放,扩大市场规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发展,是对“高碳”模式(化石燃料)的一种替代。低碳经济涉及到人类的基本生活模式如能源、居住、出行等各个方面。新的生活方式一定要有新的技术来支撑。因此,有人说低碳经济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是能源革命(ET,Energy Technology Revolution)与信息技术革命相结合(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volution),从而形成的能源互联网(The Energy internet)。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工业革命,涉及到工业、建筑、交通各个部门,尤其是碳排放密集的能源业、运输业和钢铁、水泥等重化工业企业。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全球1970~2004年间温室气体排放近70%来自于能源、工业、交通以及住宅和建筑四大部门,其中能源供应占25.9%,工业占19.4%,交通占13.1%,住宅和商业建筑占7.9%(IPCC,2008)。据国际能源署(IEA)的研究报告,与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61%,因此能源行业是减排的重中之重(IEA,2008)。
第二,低碳经济引发的是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国际上减碳排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技术,第一是替代技术:用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燃料,即新能源技术。第二是节能技术,如整体联合气化循环发电技术(IGCC),是一种新一代的先进的净洁煤燃烧发电技术。第三是碳捕获和碳存储(
CCS)技术,包括燃烧后和燃烧前对二氧化碳的捕获,并在地质结构中寻找可以存储二氧化碳的地方,比如地质封存和深海封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重点推
CCS技术。当然,低碳经济所引发的技术革命是一个体系,包括可再生能源技术、碳捕获和封存技术、智能电网技术、节能技术(能源效率)、环保技术、储能技术、建筑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减排和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
新能源技术和产品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重要的国际贸易方向。比如丹麦,出口的能源技术产品和服务(主要是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的技术、产品、服务等)收入,由1992年的50亿丹麦克朗,提高到2005年的近400亿克朗,13年增加了8倍。又如德国,是全球最大的风力发电系统和设备制造国,在全球风力发电系统和设备市场的占有率高达37%,目前德国的风电设备出口率不低于74%。2007年欧盟制造商向全世界提供了约70%的大型风力涡轮机,在全球已经安装使用的风能发电设备中,欧盟国家的产品占50%以上,成为向世界出口风力发电设备与技术最多的地区。
第三,低碳经济是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30~40年,全球每年在低碳经济上的投资至少在5000亿美元以上(世界经济
论坛,新能源财经,2009)。根据《斯特恩报告》,到2050年,将温室气体浓度限制在550ppm(百万分率)二氧化碳当量水平所需的费用为全球GDP的1%,相当于每年5000亿美元左右。国际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2008》中估计,如果我们要将温室气体浓度限制在450ppm二氧化碳当量,那么从现在起直到2030年,每年约需要将5500亿美元的资金投资于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技术。能源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在2007年至2030年期间需要超过26万亿美元(IEA,2008)。
这些投资将用于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智能电网、CCS技术以及新能源汽车。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报告中估计,目前有1700亿美元的能源效率投资机会,其内部收益率(IRR)将达到17%或更高(麦肯锡,2008)。麦肯锡的研究表明,一项旨在利用提高能源效率的成本效益机会的计划,有可能使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减少一半,并能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产生极具吸引力的投资回报。据《新能源财经》估计,智能电网需要的投资额为8.6万亿美元(包括修复和替换现有的传输和分配网络所需的6.8万亿美元)。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全球将掀起投资高潮。据麦肯锡估计,假设中国在2016年到2030年间全面推广电动汽车,新增投资将高达平均每年700亿欧元以上(麦肯锡,2009)。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