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提升ESG信披质量
随着全球ESG监管趋严以及资本市场对ESG报告的关注度上升,优化ESG信披质量逐渐成为上市银行的“必答题”。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银行应高度重视与ESG相关的信息披露工作。因为银行是经营信用的金融企业,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不仅影响其自身的信息披露工作,还可能会影响公众、市场对银行的信心和信任。
北京银行董事长霍学文在该行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ESG不是只出钱没收益,只要你参与,就一定有收获。”
部分头部银行的成功尝试也具有参考价值。建设银行副行长兼首席风险官李建江表示,建设银行有效的做法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在治理上,持续完善中国特色公司治理体系,明确董事会管理层ESG的相关职责分工,构建起高效协同的ESG长效工作机制;在环境上,深入做好绿色金融的大文章,建立绿色发展的协调推进机制,充分发挥集团金融的多牌照优势,强化绿色金融的产品创新,服务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发展;在社会上,积极地延伸金融服务的触达范围,推动普惠金融拓面下沉,满足各类金融需求;在信息披露方面,密切跟进ESG领域最新的监管要求和行业动向,努力以国际化、市场化的语言来呈现建设银行自身的ESG工作成效,满足利益相关方对建设银行ESG信息的诉求。
就完善上市银行ESG信息披露,曾刚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统一披露标准和框架,建议监管部门出台针对银行业的ESG信息披露指南,明确披露指标及方法,推动行业内部可比性;二是增加定量信息与第三方鉴证;三是加快本土化ESG评级体系建设,建议行业协会牵头推进符合中国实际的ESG评级模型,提升标准公信力;四是提升数据治理和技术支持,银行应加强ESG数据整合,搭建统一数据管理
平台,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数据采集和分析水平。
最后,多位受访人士普遍认为,银行机构应将ESG理念纳入银行发展战略,建立高层主导、全员参与的治理体系与激励机制,让ESG成为经营核心之一。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延长激励考核周期,给予绿色业务更多资源与耐心。完善ESG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识别与监控。强化科技赋能,打造高效的ESG数据平台,提升客户及全链条ESG数据采集、分析、决策能力。这些措施有助于银行将ESG理念从“表态”落到“实处”,推动银行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