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标准化仍有提升空间
尽管上市银行ESG报告质量在持续提升,但受制于多重因素,报告内容的标准化和规范性仍有待提高,这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其一,可定量描述的指标用定性描述,投资者难以知晓公司具体的ESG治理情况。例如,有的上市银行将气候相关风险对财务的影响表述为“不良资产率上升”“收入下降”“运营成本增加”,但没有具体量化数值。类似的表述还有“风险可控”“影响有限”,表述较为模糊、笼统。
其二,重点指标可比性弱。例如,同样是环境维度下绿色信贷余额披露,有的银行采用的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口径,有的银行采用的是中国人民银行口径,投资者无法知晓某项指标在行业中的横向排名。
其三,有大量“个性化”指标,投资者难以准确理解其参考价值。目前上市银行披露的ESG报告侧重点各不相同,且每个大议题下的子议题差异也很大。相比之下,上市银行在年报、季报中披露的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一目了然,投资者可清晰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
就当前上市银行ESG披露现状,曾刚坦言,目前我国上市银行ESG报告实际效果受到多方面限制,功能实现有限。主要障碍在于:一是报告披露规范性不强,标准不统一、定量数据缺乏、可比性和完整性不足,难以为投资者提供有力、权威的决策参考;二是国内外ESG评级体系差异大,缺乏公认的本土标准,导致各类报告和评级结果公信力不足,无法有效提升市场认可度和投资者信心;三是银行自身ESG治理基础有待加强,绿色金融和责任投资面临回报周期长、数据碎片化、整合难等实际挑战,影响了ESG成效的真实体现和外部传播。
曾刚表示,在这一背景下,当前上市银行ESG报告对投资价值与品牌影响力的提升更多停留在“表层展示”和“政策响应”层面,远未形成具有战略价值和市场公信力的“第二张财报”。要真正实现其功能,还需提升披露规范性,完善评级体系,加强治理水平和技术支撑。
从制度建设层面来看,我国ESG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在加速推进,但制度建设时间尚短,一些细分行业规范仍待加强。比如,《指引》《指南》为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提供了参考框架,但由于不同行业披露的ESG信息差异较大,规则尚难以细化到每个行业。
除制度环境之外,银行机构业务本身的复杂性、不同银行经营的差异性、各银行信息披露的主动性也存在差异,共同造成了上市银行ESG治理及信息披露报告的巨大差异。香港大学赛马会环球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何国俊向记者表示,上市银行的业务结构复杂,覆盖行业和客户广泛,涉及大量ESG相关数据,信息来源分散。这类机构的ESG信息披露工作本身难度就比较大。加之难以有效评估ESG信息披露对财务绩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银行机构信息披露的内生动力并不强。
ESG报告披露不完善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上市银行在践行ESG理念时存在诸多阻力。曾刚认为,上市银行在经营层面践行ESG理念时,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绿色金融与责任投资动力不足,绿色信贷、ESG投资回报周期长,与银行追求短期业绩的压力存在矛盾,导致银行积极性有限;二是内部治理与战略融合不深,一些银行将ESG作为合规任务,未真正融入公司战略与文化,部门协作和评价激励机制尚不完善;三是ESG风险管理和数据基础薄弱,银行缺乏系统的ESG风险评估、绿色资产识别和跟踪机制,难以及时发现和管控相关风险,同时,客户及供应链的ESG信息收集和整合难度大。
由于ESG报告披露的复杂性,国外银行也出现了类似的披露难题。据惠誉常青可持续评估有限公司董事刘虹兰介绍,从境外银行ESG信息披露实践来看,不同银行发布的ESG信息质量水平也参差不齐。
鉴于当前上市银行ESG报告披露现状,部分银行股个人投资者向记者坦言,ESG报告内容庞杂,自己在评估银行股投资价值时,重点还是看年报和季报,几乎不去研究ESG报告。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