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萌:ESG标准“求同”比“存异”更重要

文章来源:南方周末侯明辉2023-12-20 11:22

中国企业突破了ESG“风险思维”

 
南方周末:近两年中国社会各界出现“ESG热”,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刘萌:研习历史,我们会发现:任何现象在任何地点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相关方的发展需要和真实诉求,ESG议题在中国也不例外。
 
回顾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主要特征,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主旋律。2015年中国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强调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2017年中国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并积极为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目标作贡献,每两年发布一次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的报告。2020年,中国向世界宣布全面消除了绝对贫困,迈向下一个发展阶段;同年,明确提出了双碳目标,为巴黎气候协定作贡献。中国给自身设定的发展目标是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向共同富裕。
 
以上列举的国家发展决策和政策走向都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目标。我的观察是,这些理念、政策与行动既反映并理清了中国自身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是把中国放在了世界变局中、聚焦中国角色和贡献做出的全局考量。当我们试图从商业世界和企业角度解读国家发展大局、世界趋势走向,并从中发掘和企业的相关性以及企业可以发挥的作用时,ESG这个框架恰好吻合了企业所需要的关键要点和快速抓手。因此,ESG议题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给了企业一个发力点,可以为其所用,促成企业更好适应并贡献这个时代,成为助力国家实现宏伟蓝图和加速推进全球目标的生力军。
 
ESG热还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特别是中国文化中经常强调的“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的思维。ESG议题涵盖的环境、社会和治理理念呼应了中国企业整体的发展阶段和诉求,符合商业世界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的特点,因此被企业拿来“洋为中用”,即使它是“舶来品”,也同样受到企业的欢迎。
 
南方周末:就你的观察,国外和国内在ESG进展方面存在哪些差别?
 
刘萌:很有意思的一点是:中国企业和社会各界对ESG议题的理解和欢迎突破了“风险思维”和“减少损失”,其更为积极地聚焦“把握机遇”和“创造价值”。一些国家的企业和相关方,特别是在ESG议题被提出的初期,在考虑该议题时,采取的视角是风险和约束。中国企业和社会各界则主动将ESG要素转化成了创造价值的机遇,很多跨国公司在华企业也受到了这种思维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中国看到了ESG热和围绕ESG议题的主动权争夺和良性竞争,于是ESG议题在中国创造出了一个“行业”,还成为标榜企业负责任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风向标”和“颁奖台”。
 
南方周末:如何看待ESG浪潮中出现的“反ESG”声音?
 
刘萌:剖析“反ESG”的声音时会发现,并没有人否认增强E、S和G这三个方面的企业战略和举措对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争议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ESG要素评价体系和评级对被评企业是否透明、公平、公正和客观,二是ESG投资是否会长期创造相较于非ESG投资更为丰厚的财务收益。
 
我认为有几个关键点值得注意和把握:
 
首先,可持续发展始终是我们共同的追求。企业将环境、社会和治理这几个维度纳入战略、管理与实践对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要避免ESG议题口号化,成为部分企业纸上谈兵的纯粹公关行为,防范ESG washing。这就要求企业把发力点聚焦到比ESG报告或披露更具实质性的方面,即将ESG要素充分纳入战略和运营层面。
 
其次,由于世界范围内各种ESG评级和ESG奖项的评价方法各异,素材与数据来源差异化,此外还面临语言不同,信息来源的可靠性等挑战,因此距达成“全面、客观、真实、公正地评估和评价企业ESG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市场中的表现”这一目标还有差距。
 
我们需要承认的是,ESG议题框架中的确有一些领域很难用数据衡量,因此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和ESG要素相关的技术性标准制定主要集中在ESG信息披露上。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以气候变化和不平等加剧等为特征的全球变局中,围绕ESG议题的监管会在更多的市场得到加强,企业因此应当做好充分准备。换句话说,即使一家企业的ESG评级目前处于优势地位,这并不意味着该企业在下一波风险与挑战来临时有足够的韧性来抵御,硅谷银行就是个例子—不要把分数看得那么重,企业需要抓紧练好内功。
 
再次,我们不能把ESG议题和另外一个E-economic经济和财务上的可持续性分割开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语是“发展”,“可持续”是前缀。我们不能否认企业牟利的本性—企业更好地管理环境、社会和治理维度是为了更好实现业绩正增长,在此基础上,兼顾社会、环境等多维度的积极影响和正向的全面产出最大化才是真正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当我们有更多的数据和事实能佐证无论对于投资机构还是企业,ESG和E(经济)长久并持续地存在正相关时,质疑声也会越来越少。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