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2030年实现
碳排放达峰、2060年实现
碳中和”的宏观战略目标的出台,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对ESG(环境、社会和企业治理)的关注。然而,目前泛化的ESG正在使企业出现使命漂移的现象,也加重了其产品的洗绿行为。本文对ESG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警惕泛化的ESG概念对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企业高管、金融投资者、政策制定者、媒体和教育机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认真地对待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问题。鉴于ESG有可能为股东和社会创造长期价值,这种关注显然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目前市场上充斥着围绕ESG话题"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的口号,以证明企业的社会责任或是金融向善的承诺。这些行为通常不是基于企业自身需要或主动追求金融产品的长期效益,因此往往会导致企业的使命漂移和洗绿现象。
使命漂移(Mission Drift)通常是指企业股东的关注点和经营策略的变化使得企业的社会价值无法充分实现。传统的使命漂移一般是指社会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从实现社会价值转变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现象。本文强调的使命漂移是企业在追求ESG的过程中忽略企业本身的利益诉求、美化可持续表现并产生洗绿行为。
洗绿(Greenwashing)一词最初是在1986年由环保主义者Jay Westervelt提出,指的是一个组织或为一个组织颁布的环境责任的公众形象被认为是没有根据的或故意误导的。当前在ESG领域可以分成两个方面的洗绿现象,一方面是组织层面的洗绿现象,另一方面是产品和服务层面的洗绿现象。此外,每个方面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宣传性洗绿行为和执行性洗绿行为。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