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碳转型中迎挑战
对标“双碳”目标要求,中国目前的绿色金融体系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并将在减碳转型过程中面临新的挑战。
张祺指出,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为了拿到低成本资金,不少企业出现“洗绿”问题,这就使得一些绿色资金并没有真正起到支持产业低碳转型的作用。
同时,由于绿色标准的制定尚不完善,使得一些企业通过“碳转移”“碳泄漏”的方式获取到了绿色资金。张祺给记者举了一个光伏材料的例子,目前市场认可的
新能源材料是光伏发电的核心材料。然而,从光伏材料生产制造的全生命周期来看,光伏原材料多晶硅的生产过程却是重污染的、高
碳排放的,从这个层面来看,光伏项目是否真正符合“绿色”、双碳标准尚不确定。因此,单纯从单个产品的制造过程来看是否符合“双碳”目标或是绿色金融的标准并不科学,要从产品的生产、制造、运输、使用到最终的报废回收的全生命周期来看。
“一些企业认为将一些高排放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就可以实现双碳目标,其实这是‘碳泄漏’的典型,因为这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做到
碳中和,只是将高碳产业转移了。还有一些房地产企业在财报中谈到本公司实现“净零排放”,实际他们只是通过买碳的方式中和了原来的排放。”张祺告诉记者,由于中国的
碳市场尚不成熟,
碳交易的成本较低,所以企业只需拿出少部分的资金购买
碳指标,就能够实现近零排放。这与
碳中和的目标不完全匹配。
如何将绿色资金用到实处,真正支持产业低碳转型?
在张祺看来,首先可以提高碳交易的成本。目前中国市场碳的
价格约为60元/吨,而在一些发达国家碳交易的
价格约为100欧/吨,超过中国市场的10倍。
碳交易的成本提升,会促使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寻找可替代的
清洁能源。以光伏材料为例,生产原材料多晶硅时就可以使用太阳能、风能代替煤炭的使用。此外,生产工艺的优化提升,也可以降低能耗。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生产成本会大幅提升,这才是绿色金融真正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相关企业可以通过申请绿色资金来降低成本。同时,政府采购时可以给予绿色产品一定溢价空间,优先采购绿色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今年6月欧洲议会表决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以下简称“碳关税”)草案的修正案,2027年将开始对钢铁、铝、水泥、化肥、电力、有机化学品、塑料、氢和氨等行业开征碳关税。这意味着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都将被纳入征税范围。
张祺指出,这无疑给我国低端制造业出口造成困境,同时也是倒逼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业需由原来的低附加值产业链向创新型、高附加值产业链转型。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