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碳捕获能力2030年前激增10倍,我国"CCUS"未来路在何方 ?

文章来源:环境生态网碳交易网2022-05-05 12:58

我国CCUS技术相关产业将迎来一波发展高潮

 
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简称CCS),是指通过碳捕捉技术,将工业和有关能源产业所生产的二氧化碳分离出来,再通过碳储存手段将二氧化碳储存起来。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 (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简称CCUS),是CCS技术的新发展趋势,即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提纯,继而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可以循环再利用,而不是简单地封存。
 
20世纪90年代,碳捕集等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手段已受到国际关注。
 
1992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一次评估报告的补充报告提出将“二氧化碳的分离和地质或海洋处置”作为中长期的温室气体减排方案之一。
 
1995年,IPCC第二工作组发布《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减缓:科学技术分析》,认为从燃料或者烟气中进行碳捕集是化石能源大规模低碳利用的解决方案之一,并且明确提出“碳捕集与处置是指将能源转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还原、收集并与大气隔绝的过程”。
 
1997年缔结的《京都议定书》要求缔约国“鼓励和开展包括可再生能源和二氧化碳捕集在内的创新型环境友好技术”。
 
2001年,在IPCC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捕集二氧化碳并将其长期封存已经作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温室气体减排方案被纳入了多个减排情景当中。
 
2005年,IPCC发布《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特别报告,正式提出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S)的定义:“CCS是指将二氧化碳从工业或相关能源的源分离出来,输送到一个封存地点,并且长期与大气隔绝的过程”。
 
2007年,CCS正式作为一种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手段被《京都议定书》所认可。同年发布的IPCC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把“天然气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列入已实现商业化应用的减排技术,将“CCS用于燃气、生物质或燃煤发电设施”列为到2030年之前能够实现商业化的关键减缓技术手段。随着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的发展,CCS逐渐演变成包含“二氧化碳利用”概念的CCUS。
 
我国国务院2007年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2008年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都强调要推动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和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的发展。
 
2009年10月,科技部时任部长万钢在第三届碳收集领导人论坛(CSLF)部长会议上提出重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倡议,用CCUS替代CCS,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此后,国际上开始广泛使用CCUS的概念。
 
2011年,由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共同发布的《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发展路线图》规范定义了CCUS的概念,CCUS开始被我国正式发布的文件所采用。
 
此后,CCUS概念逐渐被国际社会接受,国际能源署(IEA)和CSLF等发布的系列报告逐渐采用CCUS∕CCS的表述,并标注两者定义可通用。随着各种新兴技术的涌现和发展,CCUS的内涵不断丰富,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BECCS)、直接空气捕集(DAC)等负排放技术也逐渐被纳入CCUS。
 
2010年,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GCCSI)发布了《全球BECCS现状报告》,提出BECCS可实现二氧化碳负排放,是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重要技术。
 
2011年,由IPCC发布的《可再生能源与减缓气候变化特别报告》提到,生物质能源与CCS结合是深度减排的关键技术之一,呼吁社会各界给予BECCS更多的关注。
 
2014年,IPCC发布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提出如果不考虑生物质能源利用、CCS和BECCS等技术手段,到21世纪末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将很难实现。
 
近年来,CCUS技术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特别是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重视和多个国家碳中和目标的提出,CCUS等低碳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中和目标、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我国CCUS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持续涌现,系列示范工程不断建成投运,政策环境逐渐完善,国际合作不断加强,但CCUS技术商业化应用仍面临成本高、能耗大和相关政策法规有待完善等挑战。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