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航天领域的技术和产业优势
据伍爱群介绍,目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卫星监测体系,为实现碳中和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欧洲环境卫星(EnviSat)、日本温室气体观测卫星(GOSAT)、美国轨道碳观测2号卫星(OCO-2)等开拓性航天任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卫星遥感碳监测,但相关技术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只能实现宏观尺度的观测,难以对人为碳排活动进行高时频、高空间分辨率的监测等。
我国航天产业历史悠久、创新实力强劲、产业基础雄厚,拥有一大批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创新水平和产业发展世界领先。伍爱群表示,“要发挥我国航天领域的优势,加快推进‘双碳’监测卫星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截至目前,我国已自主研发了一批碳监测卫星、高分辨率遥感卫星,例如,2016年成功发射的中国碳卫星(TanSat)、2018年成功发射的高分五号卫星和2022年4月发射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等,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伍爱群提到,2022年8月4日,由上海航天空间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零碳小先锋”示范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正在探索通过对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源(碳源)进行定量监测的技术路径。
伍爱群直言,尽管我国已经成功发射了一些碳监测卫星,但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仍存在技术差距,包括卫星分辨率、数据获取能力、精度等方面有待提高,在准确监测碳排放和碳储存情况方面还有一定差距等。此外,在全国碳市场逐渐扩容的背景下,我国“双碳”监测卫星技术应用产业还存在产业链不完善的问题。卫星设计、制造、发射、数据处理、应用等环节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限制了产业链的创新发展。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