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碳交易逐步走上正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蓝碳经济发展,作出了“增加海洋碳汇”“探索建立蓝碳标准体系和交易机制”等一系列部署。然而,由于相关标准尚未完善,蓝碳实际交易量要远低于绿碳,蓝碳交易直到近几年才有所突破。
2021年7月,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设立了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
平台,同年9月,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2000吨海洋碳汇在该
平台顺利成交;2022年初,厦门产权交易中心成功完成我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2023年2月28日,全国首单蓝碳
拍卖交易在宁波市象山县黄避岙乡以每吨106元的
价格成交,浙江易段精密器械有限公司拍下西沪港渔业一年约2340.1吨的碳汇量。
今年年初,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开启,为蓝碳交易注入一针强心针剂。目前,
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碳价大幅走高,而中国
碳配额均价仍远低于其他国际
碳市场,有可观的升值空间,蓝碳交易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可以有效激活海洋经济,推进碳中和进程。
李建平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中国的蓝碳交易才刚刚起步,但前景广阔,绿碳与蓝碳的融合将是大势所趋,“蓝碳融入现行的全国碳交易市场,打通与国际碳市场的连接渠道对引领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国碳交易体系的完善和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的建立,蓝碳交易也将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
然而,蓝碳资源的开发、利用正面临着严峻考验。由于水体污染、围海垦荒、土壤侵蚀等问题,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成为世界上最濒危的生态系统之一。全球变暖加剧的背景下,要进一步发挥蓝碳在碳中和进程中的作用,首先要做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王磊表示,滨海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鲜明的自然资源禀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为加强滨海生态保护修复,在坚持保护优先、加强统筹规划、强化基础工作、实施重大行动和重视蓝碳工作等五个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携手行动起来,加强滨海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2010年以来,中国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等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总计整治修复岸线1500公里、滨海湿地3万公顷,完成海堤生态化建设72公里,修复成效初显。在滨海生态系统破坏情况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中国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红树林总面积实现显著增长的国家,红树林碳汇在碳交易市场也“奇货可居”,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拍卖起拍价高达每吨183元。
中国积极推进海洋碳中和
为应对世界气候危机,自《巴黎协定》以来,中国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投入绿色产业,发展
清洁能源,促进绿色金融发展,不断提高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下,海洋碳中和相关产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
2024年1月11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实施《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项目增汇成效评估技术规程(试行)》,对红树林、滨海盐沼和海草床三类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项目增汇成效评估方法作出规范,用于指导项目尺度的全国蓝碳生态系统修复增汇成效评估工作,量化评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对巩固提升海洋碳汇能力的贡献。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要“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海洋能,推动海洋能发电在近海岛屿供电、深远海开发、海上能源补给等领域应用”,鼓励建设海上风电基地,推进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区域布局,重点建设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北部湾五大海上风电基地集群。
“十四五”期间,全国海上风电规划规模达到8000万千瓦。2023年12 月26 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
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作出中期评估报告,指出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历史性超过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至17.5%。
海洋能储量巨大,在COP28正式确定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目标后,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将越来越高,海洋可再生能源前景明朗。在生态环境部发布的首批4项CCER
方法学中,“并网海上风力发电”和“红树林营造”一同被列入其中,彰显着海洋碳中和的重要地位。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