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两年更新报告》,在可公开的最新清单年201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23.0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的温室气体吸收汇为11.5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全国
碳汇量约占碳排放量的九分之一,距实现碳中和愿景任重道远。虽然近年来我国在植树造林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考虑到生态系统的整体固碳量有上限,生态系统
碳汇能力是有限度和条件的,在碳中和目标中的贡献潜力不应被无限扩大。因此,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主战场依然在能源、工业、交通、建筑领域,同时应抓住“扩展”和“下沉”两个关键词,将工作着力点从二氧化碳扩展到非二氧化碳,从能源排放扩展到非能源排放,将工作重心从宏观顶层设计下沉到一地一策、一行一策、一事一策、一企一策。
一是深入推进能源革命。下阶段将是我国能源安全保障的关键攻坚期、能源低碳转型的重要窗口期、现代能源产业的创新升级期、能源普遍服务的巩固提升期,我国将全面步入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新阶段。我国“十三五” 时期已经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风电、光伏发电、水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分别达到2.8亿、2.5亿、3.4亿、0.3亿千瓦,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水电基础设施施工能力世界领先、陆上低风速风电技术国际一流、海上大容量风电机组技术保持国际同步、光伏技术多次刷新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十四五”时期应继续巩固和发展已形成的优势,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因地制宜开发水电,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同时,应推动电力系统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
新能源方向演进,创新电网结构形态和运行模式,增强电源协调优化运行能力,加快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大力提升电力负荷弹性,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通过推进化石能源开发生产环节
碳减排、促进能源加工储运环节提效降碳、推动能源产业和生态治理协同发展来减少能源产业
碳足迹;继续完善能耗“双控”与碳排放控制制度,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施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碳行动,提升终端用能低碳化电气化水平,实施绿色低碳全民行动来更大力度地强化节能降碳。
二是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欧洲碳边境调节机制已进入最后立法程序,预期在我国“十四五” 期间将完成立法程序并于 “十五五”前期正式实施,其覆盖范围将包括钢铁、铝、电力、水泥和化肥产业,还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增加有机化学品、氢、氨、塑料等产业。七国集团峰会倡议建立的“气候俱乐部”也传递了在国际
会计准则、气候贸易团体壁垒等方面的倾向。因此,“十四五”时期将是我国高排放工业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应对国际贸易碳壁垒、维持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准备期。在生产端,应推进钢铁行业工艺结构调整、推进水泥行业原燃料低碳化替代、加快铝冶炼行业用能转型和循环再生、优化石化化工行业产品与能源结构、控制煤化工行业的碳排放、加大落后产能和不达标产能淘汰力度,牢牢抓住重点高排放行业的“牛鼻子”。在消费端,应构建低碳产品采购体系,完善产品低碳标识制度,引导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优先选用低碳工业产品。
三是推动城乡建设低碳转型。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我国已成为除美国外的世界第二大建筑能耗大国,但建筑用能强度低于发达国家。受城镇化进程影响,我国过去10年城镇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是建筑规模的主要增长领域。到2025年前,我国人口将保持微增态势,城镇化进程总体进入后期阶段,城镇居住建筑建设速度将进一步放缓,因此,建筑领域有望也应该实现比全国提前达峰。欧盟已将建筑作为其实现2030年减排55%目标的重要潜力领域,将通过改革把建筑领域用能排放纳入新的独立的
碳交易体系。我国也应在“十四五” 期间,推动新建建筑低碳化发展,提升既有建筑节能低碳水平,推进农村建筑节能降碳,实现城镇集中供暖低碳化和建筑领域可再生能源应用,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
绿色建筑标准,打好建筑领域比全国提前达峰的成败关键局。
四是推进交通领域低碳发展。我国交通领域在过去10年的碳排放年均增速在5%左右,成为温室气体排放增长最快的领域。根据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测算,交通领域碳排放达峰期约在2030-2035年左右。公路运输是交通领域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其中重型货车和乘用车是未来公路运输领域,更是整个交通运输领域减排的关键。“十四五”时期,应以持续降低汽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碳排放强度为工作重点,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构建绿色低碳出行体系,发展新能源汽车,加大“公转铁”“公转水”力度,推动船舶绿色低碳发展,力争实现交通运输领域排放不给全国碳达峰拖后腿。无论哪种研究口径预测,我国交通领域在“十四五” 时期仍将保持稳步增长。而欧盟在这5年中将推进道路交通领域碳排放纳入新设立的单独的碳交易体系,并试图将其交通领域
碳价外溢到欧盟外的国际航空、国际海运排放。我国国际航运和国际航空的二氧化碳排放虽不纳入国内交通领域碳排放核算体系,但是仍需要高度关注国际动态,提前部署减排措施。
五是统筹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要减少能源产业碳足迹,并提出了“到2025年煤矿瓦斯利用量达到60亿立方米,原煤入选率达到80%”的煤矿瓦斯利用目标。《〈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于“十四五” 开局之年2021年的9月正式对中国生效,我们应从2024年起将受控用途的氢氟碳化物(HFCs)生产和使用冻结在基线水平,这将极大地挖掘制冷等行业的减排潜力。同时,化肥减量行动、测土配方施肥、秸秆综合利用、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有助于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在“十四五”期间应进一步推广应用。经过前期宣传督导,生活垃圾分类已成为
低碳生活新时尚,生产垃圾处理技术和流程也在不断完善。“十四五”时期应在废物无害化处理基础上关注去碳化处置,严控产业链条上的碳足迹。
六是努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更是“碳库”,增强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的必要技术路径,对于助力实现碳中和愿景至关重要。2022年5月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达沃斯峰会上宣布,为绿化地球,应对气候变化,增加森林碳汇,中国今后10年要种700亿棵树。因此,在“十四五”时期,应将巩固维持生态系统原有碳库放在首位,加强生态系统固碳机理、
碳源汇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建立生态碳汇分类管理和标准体系,实施精细化管理。下阶段同样是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大发展的机遇期,应科学设置生态碳汇抵消机制,探索多样化生态碳汇应用场景,拓宽碳汇价值化实现渠道。相较于其他的碳减排/碳吸收措施,生态系统在发挥固碳作用的同时,还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生态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重效益共赢的局面,真正使得“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