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普惠制与碳账户的理论基础
从理论研究的视角来看,有效推动社会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达到碳减排目的的机制安排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碳汇市场、
碳税机制和碳普惠制。现阶段,生活和消费习惯正逐渐成为影响我国碳排放量及资源消耗的决定性因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的《2020 年排放差距报告》显示,如果采用基于消费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法计算,全球约三分之二的碳排放都与家庭排放有关。
因此,自2015年“碳普惠”概念提出以来,作为聚焦生活费领域的一种新型减排机制,碳普惠制的探索实践逐步兴起,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陆续展开关于碳普惠制的实践探索,学术界对于碳普惠制的理论研究也逐步丰富。碳普惠制是为个人、家庭和小微企业的节能减碳行为赋予价值而建立的激励机制,以达到鼓励个人及企业自愿践行低碳,对资源占用少或为低碳社会创建做出贡献的个人、家庭和企业予以激励,利用市场配置作用达到公众积极参与节能减排的目的。其核心逻辑在于从消费端出发实施碳排放管控,再到生产端,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碳中和。而这种针对个人和家庭
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的自愿减排制度设计,是碳普惠制的重要实现方式,最典型的代表便是设立个人碳账户。
Burgess等人(2022)研究发现,家庭排放高于平均水平的二氧化碳主要是出于生活方式的原因,与收入无关,这意味着从消费端为切入口控制个人、家庭和企业的能源消耗量是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公认的最有效方式。然而早在很久以前,国外学术界就对
碳交易展开了研究,Fleming(1997)首先提出了个人
碳交易的概念,并认为进行个人碳交易是减少家庭层面碳排放的新方式。Betz等人(2006)主张政府免费或低价出售
碳配额,在个人购买汽油等能耗产品时同时扣减,由个人自主交易。Fawcett(2007)主张个人碳排放权应该免费,而且随着国家
碳预算的减少,配额也将随之减少。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碳账户的应用尚停留在
试点阶段,我国学术界对于碳交易及碳普惠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在碳账户的建立和应用上缺少完善系统的体系和办法。因此,碳账户作为碳减排的有效手段和对碳普惠制的关键载体,大力开展对其运营模式的研究至关重要。吴嘉莹等人(2019)研究发现,部分互联网
平台通过“蚂蚁森林”等产品,正构建一个全国统一的碳账户体系,为我国碳账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新的拓展思路。刘琦铀等人(2022)从个人碳交易理论为出发点,研究“互联网+”绿色生态视域下的个人碳交易模式及其实施路径,为我国个人碳交易市场的推动落实加深了理论基础。此外,在落实碳普惠制的各方合作上,吕靖烨、范欣雅(2022)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建设和落实绿色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具有关键的引导与支持作用,在此基础上各方还需协作并行,以推动我国个人碳账户的建设。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