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中和,金融业能做些什么?
“仅就中国而言,按照各家(机构)提供的较低估算,也需要约140万亿元的投资;就全球来说,估算的投资数字更是非常庞大。因此,能否成功动员并利用好这么大的投资,是金融界面临的重大挑战。”周小川认为,在走向碳中和的几十年里,财政虽然可以动员一小部分资金但比例很小,更大量的资金还需要民间资本来解决,这一动员任务离不开金融业。
如何大规模动员和使用社会资金?用市场的力量,就必然要寻求恰当的激励机制。周小川认为,要使大量资金能够投入到减排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以及各行业各领域设备的更新换代,就要让投资者不仅仅出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觉悟性选择,更要依靠创造一种碳中和市场激励体系,即面向减碳或零碳的投资具有可预期、可测算的合理回报率。
但要吸引如此庞大的投资,当前金融业的各项工作还有较大差距,除了完善市场建设等基础工作,还需要建立一些基本指标体系;提高透明度,使投资、贷款等各类金融产品都能明确地披露对二氧化碳、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金融界本身也应该带头减排,努力实现零排放。
“有人认为,二氧化
碳减排包含的物理化学即工程内容比较多,因而主要是工业部门的事情,金融部门在当中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这似乎没有重视金融业的角色。”周小川认为,从庞大的资金动员角度来看,金融业的功能及其优势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至关重要,在碳交易定价、风险管理,以及跨期、跨境投资中都有很大潜力。
首先,碳中和所需的长期投资及价格形成需要金融市场的定价能力。
其次,“双碳”投资多有跨期特点,金融界具备解决跨期问题的特长。周小川认为,尽管早期的
碳市场可能主要解决当期定价以实现增产节约的问题,但整个“双碳”领域的巨额投资多数要两三年或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见到效果,包括对研发、设备更新、兴建新工厂和设施等的投资,也包括受控核聚变等更长期的大型、高难度研发项目,其中涉及的期限转换、收益与风险分摊、跨期
会计核算等多方面问题都需要金融业的参与。
再次,不论是投资的长期性还是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前景,都存在较大风险,必然涉及大量的风险管理。周小川认为,金融业作为一个管理风险的行业,在这方面有理论、有实践、有人才,必然大有用场。
最后,很多投资还涉及到跨国境的项目和资源配置。跨国境的资源配置与优化需要建立在不同货币、汇率、兑换、金融市场套保及有关核算的基础之上,周小川认为金融业对这类“本行”业务有很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