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建议
1.把供热低碳转型纳入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系统统筹考虑,明确转型时间表、路线图,争取未来30年内实现北方城镇供暖低碳转型。一方面通过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发展超低/近零能耗建筑,开展既有建筑深度节能改造,从而大幅减少建筑本体的供热负荷;另一方面重构供热热源和供热方式,采用更多低碳、零碳热源,随着电力系统中零碳电力占比的提升,不断提高电热泵供热市场份额,从而减少供热系统碳排放;其次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供热,支持供热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提升供热系统
节能减排效果、经济效益及供热安全水平。到碳中和时代,建筑运行的用能品种将主要是电力和热力,若完全可以实现零碳电力,建筑运行阶段是否能实现碳中和,将取决于是否能实现零碳供热。
2.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供热发展。尽管国家已出台一些可再生能源供热支持政策,但缺乏具体细化的落地措施,中央层面尚无对可再生能源供热的财税、价格优惠政策。建议把可再生能源供热纳入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可再生能源供热发展目标;将其作为适宜地区城市能源规划的重要内容,做好可再生能源与城市能源、区域能源体系的衔接和融合;加强多种可再生能源或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的系统集成技术的技术研发和试点示范;支持可再生能源供热特许经营,出台供热价格、财税、投融资等经济激励政策,比如:减免地热能资源税,提高可再生能源供热项目的市场竞争力;强化技术支撑,建立健全各类可再生能源供热技术及设备的标准。
3.调整天然气价格政策,鼓励以电代气。目前,我国建筑运行阶段的直接碳排放已基本进入
平台期,但碳达峰仍存在不确定性,主要在于南方地区采暖用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需求增长存在不确定性。目前,天然气采暖相对电热泵采暖而言,存在供气保障、成本较高等挑战。在能源低碳转型的大趋势下,可以预见未来天然气的能源消费市场空间将不断压缩,盲目大规模建设天然气采暖相关基础设施将带来资产沉没风险。为了建筑领域碳排放尽早达峰,应鼓励居民炊事、卫生热水、采暖等建筑用能以电代气,在现有天然气阶梯价格基础上,实行更严格的天然气阶梯价格政策。
4.调整供热计量政策,健全热计量体系。未来供热将从传统的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信息化、智能化、精准供热方向转变,智慧供热离不开供热系统的源、网、站、末端建筑全面的热计量配置。我国北方采暖城镇热计量收费政策已实施10多年,投资巨大,但效果欠佳,有必要及时评估和调整既有的热计量收费政策。热计量是供热系统碳排放测算的必备基础手段,也是供热系统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供热系统热计量的本质不能仅局限于用户侧的热计量收费,而应着眼于供热系统各环节的全面热计量,以满足用户热舒适度需求为目的,建立一套用户易接受、企业易管理、政府易监管的热计量体系。热计量不等于分户热计量,也可以是分楼栋热计量,具体需根据热计量用户的特点、效果、经济性等多种因素确定。
5.加强技术研发示范,创新供热应用模式。目前,我国供热系统面临设备设施老化压力,全面提升供热系统技术与装备水平是缓解供热行业成本压力、提升供热系统效率、实现供热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应积极推进供热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研发、示范及推广,大力开发工业余热、核电厂余热、跨季节储热、多能互补的低温区域供热系统等新型低碳、零碳集中供热技术,完善室内温控、末端分户调节装置、楼宇和热力站智能调控计量装置等供热系统智能感知设备,发展以一次可再生能源电力为主的电热转换技术,开发新型保温绝热材料;实施地热能供热、核能供热等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项目推广;探索应用多能互补、小微热力管网互联互通、小型热力站为特征,以保障用户末端供热质量为调度目标的新型集中供热系统。
作者简介
张建国,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能源发展战略、节能减排政策、建筑节能等研究工作。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