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供热现状及需求判断
目前,我国北方城镇地区已拥有152亿平方米的供暖建筑规模,其中集中供热面积约达110亿平方米,北方城镇供暖能耗超过建筑部门运行总能耗的1/5,平均单位建筑面积供暖能耗约为14.1 kgce/m2,北方城镇供暖二氧化
碳排放超过全国建筑运行能耗相关二氧化
碳排放总量的1/4,供热管网总长度达46.8万千米,其中一级管网、二级管网分别约占26%、74%。从热源结构看,仍以燃煤清洁利用为主,主要通过热电联产、大型区域锅炉房等集中供暖设施满足供暖需求,集中供暖尚未覆盖的区域大多以燃煤小锅炉、天然气、电、可再生能源等分散供暖作为补充。根据中国城镇供热协会对部分供热企业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北方城镇建筑供热热源中的燃煤热电联产约占55.6%、燃气热电联产约占5.9%,燃煤锅炉约占17.9%,燃气锅炉约占18.4%,电供暖(包括直接电热供暖和热泵供暖)、工业余热等其他热源占比较低。相比2019年,热电联产总占比上升三个百分点,燃煤锅炉占比下降1.4个百分点,燃气锅炉占比下降1.6个百分点,显示了在清洁取暖政策推动下北方城镇供热的热源结构正逐步优化。目前,北方城镇地区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比例基本达到100%,节能建筑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比重超过56%。2015年—2019年,北方城镇集中供暖面积年均增长6.9%(约7.6亿平方米),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未来我国北方城镇建筑冬季供暖面积还将继续扩大,预计到2035年将达到200亿平方米左右。未来通过建筑节能改造和供热系统节能运行,冬季供暖平均能耗强度有望从目前的14.1 kgce/m2下降到8 kgce/m2左右,届时200亿平方米建筑供暖约需1.6亿吨标准煤热量,将低于目前152亿平方米建筑的供暖能耗总量。随着北方城镇采暖建筑面积增长速度逐渐放缓,采暖能耗强度下降幅度进一步加大,其供暖能耗将逐步进入峰值期。随着时间推移,早期建设的采暖建筑将逐渐到寿命期,预计到2035年以后,北方城镇传统集中供暖建筑面积将逐渐减少,到2060年降至100亿平方米左右。
我国北方农村冬季采暖多数为分散采暖方式,使用火炕、土暖气供暖,散煤燃烧占比仍较高,农村地区建制镇约有4亿平方米的集中供热面积。2019年,我国北方农村供暖建筑面积达70亿平方米,清洁取暖率约占50%,未来还有35亿平方米需要清洁取暖改造。
除了北方采暖外,南方夏热冬冷地区家庭采暖需求潜力正在快速释放。过去20年间,南方家庭取暖市场规模由少到多、由慢及快,目前,超过80%的城镇家庭和约30%的农村家庭已安置了取暖设备,但总体仍处于简易低效、低品质水平。截至2019年底,夏热冬冷地区仅城镇住宅建筑面积就有约70亿平方米,其中燃气壁挂炉取暖有约800万户,各类暖气片取暖达490万户,小太阳、电暖风等设备约有820万户;集中供暖面积约8000万平方米至1亿平方米,采暖面积占比不到1%,主要利用工业余热、热电联产、水源热泵等技术,武汉、徐州、合肥是较早一批尝试集中供暖的南方城市;“十三五”期间,该地区家庭采暖能耗年均增速约达20%;采暖能耗在住宅总能耗中占比也提升至20%左右,采暖用能结构中电力、天然气分别约占70%、30%;采暖具有采暖周期较短、室内外温差较小、房屋保温性能差、间歇式采暖、不同用户采暖需求差异性较大、对室内热舒适性心理期望相对较低等基本特征。目前,南方家庭平均采暖能耗强度仅为3千克标准煤/平方米左右,仅维持基本的、较低水平的采暖服务。随着未来住宅建筑面积和采暖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南方家庭采暖用能还将大幅攀升,给冬季采暖用能保障供应和低碳转型带来新挑战。
除了房间采暖,我国居民生活热水用能也持续增长。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城镇家庭热水器的普及,城镇典型家庭户均生活热水用量约为50升/户/天,仅为美国、日本户均生活热水用量的20%左右,而生活热水设备以燃气热水器和电热水器为主,其次是太阳能、电热泵热水器,还有少量的小区集中生活热水,户均生活热水能耗为100 kgce/(户·年)左右,未来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有可能达到目前水平的三倍。
综上可以判断,我国北方城镇供暖用能需求将逐渐进入峰值期,未来15年尽管供暖面积还将进一步增长,但单位面积采暖能耗强度有望下降30%-50%,北方城镇供暖用能总量将不断下降;随着清洁取暖行动的深入推进,北方农村供暖总能耗有望下降,用能结构更加清洁;南方家庭供暖需求还将大幅增长;居民生活热水用能需求也将显著增长。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