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时减碳,制造时“费碳”
发展新能源已是汽车行业的共识,但也有少数声音质疑:动力电池在生产和回收过程有大量碳排放,纯电动汽车
节能减排是否为伪命题。确实,纯电动汽车的制造工厂、物流、充电电力来源及电池最终回收等,都要算到碳排放中,要实现碳中和考验的是企业对控制汽车从生到灭的全生命周期。
《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研究报告(2020)》的研究显示,按生命周期15万km计算,纯电动乘用车生命周期碳强度比传统汽油车低26%,在使用阶段碳排放比传统汽油车具有明显优势。但在制造阶段,一辆产量较高的A级纯电动汽车比汽油车高5.2t CO2/辆。这意味着纯电动的减排有滞后期,单纯通过部署纯电动汽车与汽油车的比例以实现碳减排是不够的,甚至还可能增加排放。中汽数据
绿色低碳研究室研究指出,对于汽车产业的碳中和,需要采取更多措施来共同推进电动化进程。如加快汽车供应链低碳转型,尤其是动力蓄电池,以此降低纯电动汽车制造阶段碳排放量;同时推动智能交通建设,提高纯电动汽车的年行驶里程等。
氢燃料?
今年,氢能源“从0到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认为,在商用领域氢燃料等
清洁能源的应用和推广需同步进行,未来氢燃料或成为“解碳”关键。
2020年9月21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正式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同时多个地方政府明确发布了相应的氢能补贴政策。中汽协预判,2021年将成为氢能源汽车产业“从0到1”的关键一年,产业和相关龙头公司有望实现翻倍以上的增长。
智能网联和AI大数据?
打破信息孤岛,加速数据融合
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显示,到2025年,我国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要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同时要在2030年实现汽车产业甚至整个交通行业的碳达峰,意味着汽车电动化的渗透率不能低于30%。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设定,为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设置了长期可持续的目标。也可以预见,未来十年中国可持续交通(如电动汽车、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等基建将加速,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的全面深度融合也将全面展开。中汽协指出,接下来汽车与交通产业需要升级产业链,强化
碳管理,在激发相关企业生产线能源回收效率和生产效率的提升之中,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将发挥非常大的作用。蔚来创始人李斌用对用户的服务跟踪等实践经验指出,新能源汽车更利于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对车辆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很大程度上实现对车辆全周期的碳排放管理。
“AI技术发展将打破信息孤岛,加速数据融合。”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如是说。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