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绿色债券迅速成为炙手可热的债券资产,全球发行量由2012年的26亿美元激增至2015年的418亿美元,投资者范围覆盖主流金融机构、政府主权基金和大型企业等。部分机构估计2016年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将达到1000亿美元,成为世界资本市场的下一片蓝海。与此同时,我国的绿色债券市场也已启动。2015年底,人民银行和发改委相继发布了绿色债券发行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数家银行即将试点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正值市场蓬勃发展之际,笔者希望通过梳理绿色债券的供需逻辑,谈谈对我国绿色债券发展的一些鄙见。
为什么会出现绿色债券?首先应当明确,绿色债券并不是一种金融创新产品,而是发行人为募资用于环保节能方面的债券打上了“绿色”标签。自2007年欧洲投资银行发行第一只绿色债券以来,截至2015年底,全球市场已累计发行564支绿色债券,为这些债券打标签都是发行人的自愿行为,无需获得任何组织或机构的认证。由于没有权威性标准和规则依据,“绿色”标签可以看作是一种提示投资者募投资金用途,便于债券销售的营销手段。起初,仅有欧洲投资银行和世界银行发行了数只绿色债券,募投资金主要用于资助一些国家的环保节能项目,与其之前发行的债券募投用途基本一致。例如,世界银行于2008年第一次发行绿色债券,募投用途之一是继续资助长期扶贫项目中的中国农村沼气工程。直到2009年底,作为历史上出席政府首脑最多、国际关注度最高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会议引起了全世界对环境保护和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关注,碳排放交易权等绿色金融概念开始被热议。国际基金组织、亚开行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开发性金融机构也开始学习欧洲投资银行和世界银行,将募投资金用于资助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公益性项目的债券标识为绿色债券,这使得2010年打上“绿色”标签的债券达到59只,几乎是前两年总和的10倍。2013年之后,美国马萨诸塞州政府、瑞典哥德堡市政府等地方政府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等市场机构也开始将募投资金用于环保领域的债券打上绿色标签。苹果公司和太阳城公司等清洁能源行业的新进参与者也开始发行绿色债券为其运营的节能项目融资。目前,大多数绿色债券发行人为高评级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和国际化公司,这也造成了绿色债券的发行成本较低的表象,实际上并非因为“绿色”标签使得发行绿色债券融资成本低,而是发行人本身的信用背书所致。此外,绿色债券的税收优惠效应明显也主要是因为多数绿色债券是免税的市政债和开发性金融机构债。2015年后,随着投机级发行人发行绿色债券,可以看出标签效应对于资质较差的发行人的融资成本影响并不明显。例如,美国风电公司于2015年7月发行的10年期绿色债券半年票息率达到6.125%,并未明显低于相似债券的票息水平(5.5%至7.5%)。
为什么全球绿色债券市场的投资热情开始高涨?近年来,主流投资机构如汇丰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等纷纷宣布建立绿色债券资产计划,开始重视投资绿色债券,富时集团等机构也开始为绿色金融资产编制专门的指数。笔者认为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使得绿色债券不同于一般的固定收益产品,成为了投资者眼中的“甜点”。首先,受到全世界环保节能意识逐渐提高,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行业日渐萧条等因素影响,资本开始涌入新能源、节能技术等绿色行业,黑石集团、英杰华集团等投资机构开始调整资产配置,逐步买入绿色金融资产,包括新能源公司股票、衍生品等,构建绿色金融资产池,部分募投资金用于新能源的绿色债券因而受到青睐。其次,环境、社会及治理标准逐渐成为了国际市场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多数签署过联合国和区域组织相关协议的主权基金和机构投资者开始将是否有利于环境保护等公益性因素纳入投资标准,这些投资者成为了认购绿色债券的主要群体。同时,作为先驱者,欧洲投资银行和世界银行等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为发行绿色债券建立了详尽的项目导向型募集资金使用计划,并通过CICERO和Vigeo等专业学术机构作为评估方提供第二意见为募投项目的“绿色”纯度背书,这有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能够降低风险溢价,更能够吸引资助项目当地的投资者。目前,绝大多数的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在发行绿色债券时均沿用这种方式。此外,在全球处于货币宽松阶段,债券市场收益率一直维持低位的大环境下,多数绿色债券作为带有政府信用背书且回报率略高于政府债券的资产,也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