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M制度下我国碳市场建设路径
面对CBAM即将生效的情况,我国要结合国内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应对举措,推动我国碳市场与欧盟乃至国际碳市场衔接。笔者认为,可通过优化政策设计、提升市场机制效率和加强国际合作,探索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碳市场运行模式。
一是完善
碳交易市场机制,提升减排的经济性。
碳交易市场是一个重要的市场化手段,可以帮助企业通过
碳配额的交易灵活应对碳成本的变化。通过碳交易市场,碳排放较少的企业可以将富余的配额出售给碳排放较多的企业,以此降低后者的合规成本,提高市场整体的减排效率。
当前,我国碳市场还处于建设初期,配额分配较为宽松且市场机制尚不成熟,市场的流动性较低,需要通过优化市场整体设计和运行机制来降低经济成本和实现高效减排。
一方面,完善配额分配机制,可以借鉴欧盟从免费分配逐步向
拍卖分配过渡的经验,让企业逐渐适应市场化成本,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配额分配模式,逐步提高市场化程度。
同时,采用基于总量控制的动态调整机制,确保配额供需平衡,避免配额过剩导致碳价偏低或配额不足导致企业负担过重。提升碳排放数据监测和核查能力,确保市场透明性和信用体系的建设。
另一方面,扩大行业覆盖范围,目前我国的碳交易市场以电力为主,亟须逐步将钢铁、水泥、化工、交通、建筑等高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范围,增加交易主体数量,建立区域性碳市场和全国统一碳市场间的协同机制,增强市场流动性和减排潜力。
二是进一步完善价格发现机制,提升市场功能属性。目前我国碳价较低,价格信号对企业减排行为的驱动作用有限。碳交易价格的变化能够直接反映碳排放的成本,帮助企业及时调节生产和排放计划。因此需要增强碳价信号的有效性,完善价格发现机制。
一方面,可以引入金融衍生工具,推动
碳期货、碳期权等金融工具的开发,增强市场流动性,提升价格发现能力,同时为企业提供套期保值工具,降低减排的不确定性成本。
另一方面,建立碳市场稳定机制,政府可以设置碳价格上下限,同时加强对碳交易价格的监控,确保价格平稳且与碳关税政策相互呼应,避免碳价过度波动对企业决策和投资的不利影响,同时确保符合市场供需关系的碳价以激励减排投资。
三是促进国际碳价格标准的构建与合作。随着CBAM制度的推行,我国有机会在国际碳定价标准的构建中发挥更大作用。当前全球碳市场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各国碳排放成本不一。
我国可以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政策协调和技术交流,推动全球碳价格标准的建立,为国内企业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国际市场环境。
同时,加强与欧盟等碳关税政策实施国的沟通与合作,探讨碳交易市场的对接与碳排放配额的互认机制。通过这一机制,国内碳交易市场的成果能够直接在国际市场得到认可,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支持。
四是加强与CBAM制度关键环节的对标。根据欧盟技术方案,欧盟允许扣减进口产品生产中已支付的碳排放成本,但目前仅限于已缴纳的
碳税或在ETS(碳市场)制度下支付碳成本,需与欧盟进行协商以获得认证。为确保我国出口企业在国内已承担的碳定价成本能够顺利抵扣,首先需要在碳市场的顶层设计上对标欧盟碳市场,包括碳配额缩减制度、交易方式、定价机制等,为未来国内碳价逐步与国际接轨做准备。
同时,在产业层面应系统掌握欧盟重点产业免费配额分配规则、碳价动态变化等信息,并通过数据分析和情景模拟评估CBAM可能带来的成本影响,及时调整产业发展和出口策略。
最后,在实际操作流程上,出口企业需要充分了解并掌握欧盟排放核算标准和核查流程、实际排放强度,确保排放数据的可信度和可验证性;建立完善的
碳资产管理机制,确保企业在国内支付的碳价能够满足欧盟的认证要求;加强对CBAM相关规则的法律和政策研究,提升企业应对国际贸易中涉碳争议的能力,确保出口产品的合规性和竞争力。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