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关税对中国制造业将造成冲击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苍岚、研究员张淑翠本月在《智库报告:欧盟碳关税政策的重点及对中国影响》中表示,若欧洲议会提出的最终方案通过,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将最终进入立法实施阶段,成为全球首个以碳关税形式应对气候变化的机制,后续将对全球贸易产生深远影响。中国作为全球制造大国,碳关税对中国制造业将造成一定冲击。
中国目前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2021年,中国对欧盟的出口额为4720亿欧元,同比增长37%,约占中国出口总额的15%,占欧盟进口总额约25%。中国出口欧盟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纺织品、金属品及化学品。苍岚、张淑翠表示,这些产品未纳入首批碳关税涉及的行业,但后续很有可能会被逐渐纳入。
“根据中欧贸易实际情况,预计将增加我国向欧盟出口钢铁的碳成本,降低产品竞争力。”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低碳发展工作组研究员张光明日前在《世界金属导报》上说。
中信期货5月9日发布的《能源与碳中和专题报告》认为,参考目前欧盟碳市场
碳价,以80欧元/吨(约合85美元/吨)的
价格征收碳关税,钢铁、铝、化肥和水泥四大行业被征收的碳税分别是6.46亿美元、2.66亿美元、0.11亿美元、0.0077亿美元,合计9.24亿美元。碳边境调节机制将造成出口成本上升,经计算钢铁、铝、化肥、水泥的的碳税成本将分别达到出口额的17%、20%、17%、31%。成本大幅提升将会降低中国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
“碳边境调节机制的本质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可与欧盟就
碳交易体系达成碳边境调节机制关税豁免机制,避免遭受双重碳税。”中信期货能源与碳中和组研究员朱子悦说。
张建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对于中国来说,要做好自己的事,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制造型企业应加强节能技术与清洁技术的攻关,加大
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同时,加快建立
碳足迹核算方法、标准、评估认证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扶持培育民族评估认证机构品牌,推动国际评估认证多边互认,加快提升我国
碳足迹评估认证国际话语权。积极参与碳关税规则制定,团结广大碳关税受损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积极维护自身利益,倡导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动参与国际协调机制和相关行业国际标准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