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四大工具逐渐成熟
自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五篇大文章”以来,银行业对绿色金融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双重推动下,银行业的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丰富了绿色金融的产品线,为银行带来了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市场竞争力。
安永大中华区ESG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李菁对界面新闻表示,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方面,绿色信贷、
绿色债券、
碳金融产品和转型金融产品成为银行支持绿色产业的重要工具。
首先,绿色信贷方面。截至2024年6月,21家主要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为31万亿元,同比增长25.9%。银行针对特定绿色产业领域推出专项贷款产品。为可再生能源项目或者带有绿色标识的产品设立专门的信贷额度。
银行普遍推出
绿色建筑贷款,根据建筑的绿色星级标准,给予不同程度的利率优惠。2024年8月22日,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关于强化绿色金融支持
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金融机构被鼓励根据绿色建筑等级等因素实行信贷利率分档优惠。这也意味着,在政策的支持下,银行会对高星级的绿色建筑项目,给予更优惠的贷款利率,鼓励建设更环保、节能的建筑。
其次,绿色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4年6月底,中国境内市场贴标绿色债券累计发行3.74万亿元,存量规模2.04万亿元。
可持续发展债券(Sustainability-Linked Bond, SLB)是一种新兴的融资工具,它与传统绿色债券不同,不要求资金必须投向绿色项目,而是将债券条款与发行人的关键绩效指标(KPI)挂钩,若未能实现预设目标,则可能影响债券结构,如利率上调等。这种方式为传统行业,尤其是面临低碳转型挑战的行业,提供了融资新途径。
蓝色债券是绿色债券在海洋领域的特定化应用,专门指向海洋治理与保护以及海洋资源开发的投融资活动。蓝色债券通过募集资金支持对海洋有积极作用的项目,推动海洋保护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023年,国内市场共发行5只蓝色债券,规模达22.16亿元,在“海洋强国”的政策引导下,蓝色金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第三,碳金融产品是基于
碳排放权交易的金融活动,涵盖
碳市场融资工具、
碳市场交易工具以及碳市场支持工具等多个方面。2023年全国碳市场
碳排放配额(CEA)成交量同比增长316%,达到2.12亿吨;成交金额同比增长413%,至144.44亿元。碳资产抵质押融资、碳资产回购以及碳资产
托管等也是碳金融产品的关键构成部分。
李菁认为,上述这些产品为持有碳资产的主体提供了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使其在资金获取上有了更多选择,同时也为这些主体赋予了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助力它们更好地应对碳市场中的各类风险与机遇。
第四,在转型金融方面,产品主要针对那些尚未达到环保标准的高碳排放行业和企业,支持它们向更加环保的经营模式过渡。
李菁表示,转型金融产品能有效弥补绿色金融政策的局限性,尤其是在绿色信贷政策中存在的排他性问题。绿色信贷政策在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的同时,可能会对高污染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造成负面影响。转型金融的发展有助于减少这种排他性影响,促进高碳排放企业的公平转型。考虑到目前中国金融市场转型融资需求大于纯绿项目产生的融资需求,转型金融产品规模预计在未来迎来爆发式增长。
此外,在绿色金融服务创新方面,银行提供的绿色金融咨询服务日益受到重视。银行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信息优势,为企业提供绿色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绿色金融政策解读服务等绿色金融咨询服务。
李菁补充说,绿色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方面,银行对项目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估。银行的专业团队从项目的碳排放减少量、能源节约量等环境指标,以及投资回报率、内部收益率等经济指标方面进行分析,为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结合已有较为可行的应用场景,“绿色金融科技服务成为银行绿色金融创新的重要方向。银行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效率,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企业的绿色信用进行评估。通过收集企业的生产数据、能源消耗数据、环保违规记录等多维度信息,构建绿色信用评分模型。与传统信用评估相比,这种绿色信用评估能够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绿色发展潜力和风险,为银行的信贷决策提供更精准的依据。”李菁表示。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