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碳市场创新不断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全国碳市场在金融业务方面的探索相对谨慎,但地方碳市场与金融早已“双向奔赴”。目前,我国除了正在运行的全国碳市场,还包括8个地方碳市场,分别是
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和福建碳市场。
与全国碳市场相比,地方碳市场启动更早,涉及的行业范围更广,亦有诸多可借鉴之处。“地方碳排放权市场由相关地区自行设立和运行,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这些
试点覆盖了电力、钢铁和化工在内的20多个行业,涉及约3000家重点排放企业,其发展为我国碳市场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合伙人、ESG管理办公室主任李菁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例如,2024年1月底,上海
环交所正式推出上海碳市场回购交易业务。此外,上海
环交所与太保产险合作探索碳资产回购保险,为申能碳科和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之间达成的碳回购业务提供了碳资产回购业务
履约保证保险。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除上海外,重庆碳市场、天津碳市场、湖北碳市场均已尝试碳配额回购交易。“金融机构通过碳配额回购交易业务可以帮助实体企业拓宽低碳融资渠道,推动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助力提高实体企业资金使用灵活性,实现在经济效益和环保目标上的双赢。”有业内人士如是解释。
当然,如果从广义上来理解碳金融,金融机构的参与感则更强。王遥解释说,碳金融狭义界定是以碳市场为基础延伸出来的一系列金融解决方案,广义概念是为了推动绿色低碳、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两大方面的一系列金融解决方案、制度安排和金融工具等。
基于更广义的概念,鲁政委谈到,2014年中广核发行了国内首单
碳债券——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2014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浮动利率与发行人下属5家风电项目在债券存续期内实现的CCER收益正向关联。除了与
碳信用收益挂钩的债券外,2023年,银行间市场已成功发行多只碳资产债券。
在李菁看来,证券公司作为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中介之一,连接着投资和融资,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场全社会系统性变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证券公司可以积极探索碳资产证券化等碳金融工具。“碳排放权作为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虽然没有实物形态,但市场潜力非常大。”她表示,“证券公司也可以探索创新碳金融衍生产品,为企业管理碳配额及碳价格风险提供衍生品对冲服务。”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