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涌入零碳产业园:“百搭”概念下的各自为战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王婧涵2024-05-20 09:25

因地制宜选择减碳路径

 
  专家表示,当前市场对零碳产业园有一个误解,即认为建设零碳园区就要严格意义上在园区空间范围内达成碳中和。通过光伏、风能、浅层地热能产生的清洁能源应该覆盖园区全部运营,但对于高能耗企业而言这并不现实。
 
  “一个建筑的零碳比一个园区的零碳更难做,一个园区的零碳比一个县域的零碳更难做。对县域而言,可以建设专门的新能源电厂;对园区来说,区域内有一些公共空间和空地,可以安装光伏板或建设节能系统。碳中和目标范围越小,可采取的技术手段就越有限。”刘加根说。
 
  产业园的地理位置也极大地影响着零碳园区使用自身生产的清洁能源比例。以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为例,该地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产业园内拥有“风光储氢”完整的绿色能源供应体系,因此园区内清洁能源消纳比例很高。但对于不少东部省份的产业园来说,从自然条件到可利用建造节能设备的面积均相对不足,清洁能源供应依赖外部是正常情况。
 
  而从技术角度看,虽然清洁能源替代是零碳园区减碳主流方式,但远不够支撑产业园的全流程减碳。中铁建河北雄安城市建设有限公司设计管理部机电设计经理张文亮表示,零碳是一种综合技术,需要多种技术耦合,最终达到零碳目的。园区规划时就应当考虑通过多种技术手段达成碳中和目标。
 
  《零碳智慧园区白皮书》提出,零碳园区建设应该综合以下几种技术手段:进行能源转型,通过光伏等绿色能源实现“以电代煤”“以电代气”,提高园区能源供应的清洁度;提升储能技术,应对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实现储能和柔性用电结合;加强智能化监控,实时记录、反馈园区碳排放情况并及时调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则从碳交易市场角度提出,应该在碳减核算体系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创新型碳替减市场。让传统生产企业可以购买采用新技术形成的碳替减指标,用于抵消自身的碳排放额度。采用新技术产生碳替减企业则可获得减碳收益,形成创新激励机制。
 
  不同地区和类型的园区需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根据使用场景选择减碳路径。落基山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提出,应通过挖掘零碳技术应用场景,在微观层面对零碳园区的建筑、交通、工业、能源设施、基础设施、特殊用能等针对性需求,提供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
 
  相比投资零碳产业园的资金回报周期,收回对减碳资产的投资需要更长周期。行业人士表示,目前零碳园区的商业模式还比较单一,主要来自使用清洁能源为企业节约成本,且该收益短期内很难覆盖研发费用,零碳产业园建设整体处在探索阶段。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4055651号-1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