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金融有效支撑钢铁行业转型发展

文章来源:环境经济杂志陈婉2023-11-29 17:17

找准钢铁行业转型的有效路径

 
钢铁行业在我国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多个下游产业都起到支撑作用,然而庞大的产业规模叠加高能耗的产业属性,也使得钢铁行业成为全国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
 
“近年来钢铁行业碳排放表现平稳向好,但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还有差距。”金子曦告诉记者,从碳排放总量来看,全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碳排放总量自2005年起逐年增加,至2014年达到最高值,此后波动变化。
 
金子曦表示,从碳排放强度来看,自2010年起,我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2019年已降至1.86吨二氧化碳当量/吨。然而,这与钢铁行业碳排放强度国际领先水平仍有一定差距。2019年,美国和欧盟的钢铁行业碳排放强度分别为0.27吨二氧化碳当量/吨和1.3吨二氧化碳当量/吨,较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强度分别低85.5%和30.1%;日本和韩国的钢铁行业碳排放强度均为1.5吨二氧化碳当量/吨,较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强度低9.4%。造成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强度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钢铁生产工艺较为传统,高炉-转炉生产工艺仍占主导地位,而电炉工艺渗透率、废钢使用占比较低。
 
世界钢铁协会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指标2022》报告指出,2021年中国的粗钢产量仅有10.6%来自电炉生产,其余均为转炉生产,而全球来自电炉生产的粗钢产量平均比重为28.9%,其他主要钢铁生产国印度、日本、美国、俄罗斯、韩国来自电炉生产的粗钢产量占比分别为55.2%、25.3%、69.2%、39.0%、31.8%,均高于我国电炉生产比重。
 
“绿色发展是钢铁行业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钢铁行业及企业层面围绕能效提升、循环利用、产品升级等,形成行业转型的总体目标。”金子曦表示,强化转型金融对钢铁行业发展的有效支撑首要是找准钢铁行业转型的有效路径,为金融支持钢铁行业转型提供了体方向。
 
金子曦表示,为逐步转向低碳高质量发展,钢铁行业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行业共识的覆盖控碳、低碳、减碳、碳中和四个阶段的转型时间表,以及包含产能优化布局、减污降碳协同、冶炼工艺突破、产品迭代升级、资源循环利用、零碳负碳技术六条路径的转型路线图,不同路径在不同阶段下展示的内涵和重要性有所不同。
 
控碳阶段为实现平稳达峰,钢铁行业转型需以结构性优化为核心,由此产能优化布局与减污降碳协同将成为关键抓手。产业优化布局主要表现为跨区域、跨所有制开展兼并重组,以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产能结构优化。减污降碳协同在此阶段主要以基础性减排路径应用为主,表现为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对改造或扩建钢铁项目实行超低排放行业标准,以及推广应用高效节能设备等,旨在有效提升能效和优化碳排放强度,助力稳步实现碳达峰。
 
减碳阶段,企业兼并重组已基本完成,钢铁行业转型需以生产技术和工艺优化为核心,主要是减污降碳协同、冶炼工艺突破。减污降碳协同方面,超低排放改造全面实施,炉料结构优化、余热余压再利用等源头减量技术应用也进一步普及。冶炼工艺突破方面,电炉炼钢、废钢再利用等成熟减排路径的渗透率大幅提升,高炉富氢、熔融还原炼铁等过渡性减排冶金技术在此阶段将得到更广泛应用。
 
低碳阶段,钢铁行业转型需以创新技术推动突破降碳平台期,主要转型路径为冶炼工艺突破、零碳负碳技术及资源循环利用。冶炼工艺突破与零碳负碳技术将在此阶段进一步融合,以清洁能源供电为基础的废钢-电炉循环经济模式全面形成,气基竖炉富氢逐渐替代高炉富氢得到更广泛应用,碳捕集利用与储存(CCUS)技术渗透率持续扩大、技术成熟度持续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方面,产业链废钢回收体系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钢铁行业资源循环经济体系基本建成。
 
碳中和阶段,钢铁行业已基本实现冶金工艺流程低碳转型,需以实现净零碳排放为核心,重点实施资源循环利用与零碳负碳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方面,钢铁行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全面建立,废钢利用率全球领先。零碳负碳技术方面,由于气基竖炉还原工艺基本成熟、新能源和氢能产业链基本形成,企业在低碳冶金工艺流程中大规模利用氢基竖炉、CCUS等零碳负碳技术,以实现碳中和目标。
 
企业转型后如何融资?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