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证券首席研究总监、研究所所长 陈刚:中国证券行业绿色金融的发展趋势与实践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陈刚2023-08-04 08:55

证券公司可围绕绿色金融的投资研究、投资融资、对外合作、创新产品有所作为

 
  短期来看,碳中和是成本,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企业负担。但从长期角度来看,碳中和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有巨大的市场和成长空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有过预测,在达成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前,全球每年需投入5万到7万亿美元,但同时,每年能带来12万亿美元的市场机会。
 
  这也说明,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金融的作用不容忽视。国际上,《巴黎协定》已经明确突出了金融的重要作用。我国经多年探索,已初步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即: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探索形成了包括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在内的绿色金融体系“五大支柱”。
 
  落实到证券行业的肩上,证券公司可以围绕绿色金融的投资研究、投资融资、对外合作、创新产品四大方面上有所作为。第一,证券公司可以提升绿色金融研究和投资业务水平,对光伏、新能源车、氢能等低碳领域加大研究投入,形成产业链分工精细、国际化视野宽广、专业化梯队稳定的投研团队,开发聚焦于ESG等主题的公募基金产品。第二,投融资业务上,证券公司可以加大力度开发和积累产业全生命周期绿色金融服务需求,助力高碳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和转型发展。第三,与政策性银行的全方位合作,在绿色金融债券发行中,证券公司可以积极履行承销商义务,共同服务于绿色经济发展。第四,在创新产品上,证券公司可以创新发展碳金融业务,碳排放权的报价询价、碳金融业务咨询、研究等服务,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助力经济实现低碳转型。
 
  具体来看,在碳中和的国家政策方面,“1+N”双碳政策指明了绿色投资的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成为中国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也是“1+N”政策体系中的1。在N方面,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对30多个涉及碳达峰、碳中和的全国和各地方、各领域、各行业的政策措施作了总体部署。地方层面,大部分省市已出台落实政策,明确短、中、长期碳减排规划。这些地区和产业的政策规划都是证券公司研究的重点和投资的方向。
 
  产业层面上来看,在传统产业领域,“先立后破”将成为今后我国保障能源安全、实现低碳转型的核心思想。光伏发电、风电、核电都将快速发展,并将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成为覆盖增量用电需求的主力,在2030年以后逐步对火电的电量份额进行替代。预计到2025年、2030年,我国电力总装机将从2020年的22亿千瓦分别达到32.7和44.8亿千瓦左右;风电和光伏装机占比由2020年的24.3%分别提升至39.1%和52.2%。2025年和2030年,风电和光伏发电量占比预计由2020年的9.5%分别提升至19%和28%。
 
  在新能源领域,光伏、新能源车、电池等逐步成为我国的优势产业。光伏产业方面,截至2021年,中国光伏组件、电池片、硅片、多晶硅四大主产业链产品的全球产量市占率均达到78%以上,全球比重持续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位置。新能源车方面,2020-2022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占全球比例持续攀升,目前已达到64%,是全球最重要的新能源车市场。动力电池方面,2020-2022年,中国主要企业的动力出货量迅速增长,目前已占到全球出货总量的60%,是世界新能源车产业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能源行业及产业链是证券公司重点研究、投资的方向。
 
  在绿色债券方面,2021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绿债市场,也是中国市场对碳减排做出的积极回应。人民银行发布2021年版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首次统一了国内监管部门对绿色项目的界定;《中国绿色债券原则》发布,不仅有利于我国绿色债券规范化、标准化,提高绿债公信力,也推动了我国绿债与国际接轨。气候投融资方面,纲领性文件和试点通知出台,明确了气候投融资是绿色金融的重要一环,引导和撬动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