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等待直接参与碳市场时机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19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2.40亿吨,累计成交额110.37亿元;截至2022年7月19日,全国碳市场CEA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4.93亿元。
全国碳市场稳定运行的背后,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参与。
惠誉常青(Sustainable Fitch)ESG研究组联席董事贾菁薇告诉记者,目前银行主要通过提供
碳配额抵质押融资参与全国碳市场,这种方式允许
碳配额持有人通过抵质押符合条件的碳配额从银行取得贷款,多个地方政府在过去几年时间内也已经发布或在征集与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相关的标准。“另外,有更多的银行会向企业发行可持续挂钩类贷款,这类贷款要求企业设立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KPI,KPI的表现与贷款利率挂钩,其中设立与
碳减排相关的KPI是最普遍的一种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刘锦涛告诉记者,在全国碳市场运行的第二年,随着中国证监会发布了《
碳金融产品》行业标准,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为首批和后续将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企业提供更多的
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赵廷辰认为,相关标准的制定,为金融机构有序发展碳远期、碳掉期、碳期权、碳借贷、
碳债券、碳资产证券化和
碳基金等碳金融产品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全国碳市场启动后的第二年,随着各项标准与制度逐步完善,金融机构可围绕全国碳市场研发推出更丰富的金融产品,对接企业多维度金融需求。
“此外,近两年越来越多的银行相继开启碳排放权抵押融资贷款融资活动的创新探索,充分挖掘碳配额的金融属性,更多的碳资产被盘活,满足相关企业的融资需求。”刘锦涛表示。
“不过,受目前政策制度所限,金融机构还没有进入全国碳市场,未能发挥出促进碳配额有效定价、增强市场活跃度的重要作用。”谈及目前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的壁垒,赵廷辰认为,目前全国碳市场仍然处于起步期,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首先成交
价格相对偏低。目前碳排放配额
价格约为60元/吨,较欧盟等碳市场价格存在较大差距。
碳价格偏低一方面有利于我国实体经济部门维持成本相对稳定,但另一方面也相对制约了全国碳市场对
绿色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
刘锦涛亦指出,我国碳价相对低于国际水平,几乎只有欧盟的十分之一,需要不断挖掘全国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扩大更多行业主体对全国碳市场的价值认可。“当前全国碳市场正处于发展初期,保障全国碳市场初期的平稳健康发展应予以优先考虑,同时还有不少高排放行业有待纳入全国碳市场之中,因此不应过早地开放金融机构直接参与
碳交易。在此基础上,银行等金融机构目前可以通过为全国碳市场主体提供碳金融服务的方式参与全国碳市场,而当下的主要制约因素在于碳排放等环境信息披露的整体质量,对环境影响予以科学的量化评估有助于金融机构对碳市场和
碳交易提供较为精准的风险评估和资产定价。”
近日,由美国环保协会和能源基金会提供支持,ICF国际咨询公司具体执行的《2022年中国碳价调查报告》称,预计全国碳市场的碳价将会稳步上涨。2022年的全国碳市场平均碳价预期为59元/吨,到2025年,预期碳价升至87元/吨,在2030年之前将达到130元/吨。
“目前全国碳市场还处在初期建设阶段,银行还不能直接参与碳排放交易,这使得现阶段市场交易只能局限在现货市场,对于引进期货市场的条件还存在缺陷。且在过去两年交易过程中,碳排放数据不真实性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影响到碳排放市场的交易积极性以及对碳配额价格发现的能力。”贾菁薇坦言。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