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七月全国性
碳排放交易市场启动后,
碳排放权及其相关金融工具成了热门话题。国内市场主要有三种碳排放权,分别是全国性
碳配额、各省市核发的地方性
碳配额,以及企业通过自愿减排系统所取得的国家核证减排量。当以这三种碳排放权作为貸款的抵质押品時,所形成的相应贷款就是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
事实上,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在我国已存在一段时间。自
北京、上海、广州等七省市于2011年启动碳排放权交易
试点、2013年正式开展交易运作后,此类贷款就现身市场。例如,2014年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报告中,出现十笔相关融资业务。同年另有几笔号称国内”首单”的碳排放权抵押融资贷款,一笔由兴业银行武汉分行对湖北宜化集团发放,以湖北碳配额为质押担保,另一笔由浦发银行广东分行对华电
新能源发放,以广东碳配额为抵押。
这类贷款出现后,由于抵押品的法律基础、价值及贷款流程等关键要素尚未及时厘定,交易欠缺依循,市场并不活络。但情况在最近两年改观,双碳目标的推出及全国
碳市场的启动,将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推上高峰,披上了
绿色外衣,被视为能够落实
绿色目标的坚甲利兵。
然而,从贷款用途和实施要求来看,这类贷款的绿色性质并不明确。尤其是,对于贷款是否用于绿色活动、是否须披露绿色信息、是否会追踪绩效等,相关讨论几不存在,以致其绿色外衣之下的本质隐晦不明。有鉴于此,作者特别为文梳理,加以解析。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