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金融稳定器”
虽然绿色金融展现出巨大的发展空间,但随着绿色低碳转型的纵深推进又提出新的议题,即属于高碳领域的项目是否还能获得支持转型的金融力量。因为传统的绿色金融有相对严格的概念、标准、分类,其投资对象主要针对《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下的标准“绿色”项目,而忽视了高碳行业合理的转型融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支持大规模经济转型的覆盖面。比如,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高碳行业领域,除部分大型国企、行业龙头企业仍能获得相对稳定资金支持外,部分高碳领域的中小型企业由于业务的单一性及技术的有限性,当前正面临贷款无门、技改无效、运营关停的境遇。事实上,高碳行业中不乏支持我国经济、社会正常运营的支柱性行业。被
碳市场所覆盖的八大高碳行业——包括火电、钢铁、水泥、化工、有色金属、造纸、航空,加上化石能源产业(包括石油和天然气采掘业),占我国GDP的比重约20%。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如果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或将对经济发展、能源安全造成更大冲击,民生问题也将因此受到影响。
面对高碳行业低碳转型这样巨大的减排空间,“转型金融”必须提上日程。所谓转型金融,是指为应对气候变化影响,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支持高碳企业向低碳转型为主要目标,基于明确的动态技术路径标准,运用多样化金融工具为市场实体、经济活动和资产项目,尤其是传统的碳密集和高环境风险市场主体、经济活动和资产项目,向低碳和零
碳排放转型提供的金融服务。从目前情况来看,相较于比较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转型金融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尤其是界定标准、披露要求等还不够明确,金融机构对于经济活动中的“转型”活动,以及高碳或“棕色”活动还存在无法明确识别的情况,因此一些金融机构对转型金融仍持观望态度。比如,某些银行和投资机构希望向煤电企业提供贷款或股权投资,以支持其转向低碳
清洁能源业务,但在没有明确标准的情况下,由于担心被市场和第三方认证机构认定为“洗绿”行为,不得不放弃这些贷款或投资计划。此外,环境信息仍面临共享难题。从很多省份的情况来看,碳信息目前分散于不同部门,如发展改革部门掌握项目环评、能评信息和企业用能信息,生态环境部门掌握企业环境权益资产信息和
碳排放的核查信息,统计部门掌握企业碳排放的统计信息。由于缺乏跨部门的碳信息数字
平台,金融机构与转型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在所难免。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