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锋:绿色金融在亚洲的实践

文章来源:首席经济学家碳交易网2021-12-06 08:59

亚洲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建议

 
伴随着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亚洲碳市场的发展也在逐步布局中。碳市场的推动与发展,是亚洲地区绿色金融最重要的绿色实践之一。即将于2021年11月在英国格拉斯哥举办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的目标是最晚在本世纪中叶达到全球净零排放。要想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3],2020-2030这十年至关重要,这将要求国际金融机构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努力确保全球净零所需的巨额投资得以落实,实现预期气候目标。
 
由于经济快速增长,亚洲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显著增加。近年来,资金投入已经成为气候变化谈判进行中的一个重要讨论因素。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援助的审查发现,在实现低碳发展方面的资金投入量是相对有限的。据日本学者的一篇研究文献估计[4],直至2035年,每年需要1250-1490亿美元的投入来减少亚洲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在与气候减缓有关的所有长期投资需求方面,除一半以上的资金可以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外,更需要私营部门组织的积极投入。
 
亚洲各国碳市场与碳金融的发展正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但整体趋势向好。首先,从亚洲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减缓行动的资金供应来看,在2011-2013年期间,用于减缓目的的财政支持总金额仅为6.31亿。其次,亚洲各国发展了一种新的碳金融资金机制,如对超过初始排放上限进行支付补偿。根据AGF的估计,到2020年,以每吨二氧化碳25美元的价格抵消二氧化碳排放,将产生80-140亿美元的净收入。这些抵消的40%将发生在亚洲,估计收入为32-56亿美元,像中国和印度这样的排放大国可能会从这类计划中受益。最后,从亚洲各国的实践来看,中国、韩国以及日本等主要市场已经承诺本世纪中期的碳中和目标。作为能源进口国的日本准许私人投资进入碳金融领域,并且政府财政为实现2050年建立低碳经济提供了资金保障,拥有“排放量交易机制”和“国内证书交易”。韩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2015年就已经启动。中国在今年7月16日已经启动全国碳市场交易,其中覆盖了2225家电力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这也意味着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一经启动就成为规模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印度碳交易市场是自上而下的企业自主参与,其交易所已拥有碳金融衍生品交易。
 
亚洲碳市场的发展应该借鉴欧美国家碳市场发展的经验,取长补短,正确选择符合自身需求和现实状况的发展路径。
 
从交易市场类型来看。首先,碳交易市场的建立是减排目标实现的长效机制。2002年英国以金融方式进行温室气体交易,不仅使企业从中获利,并且还实现了英国的减排指标。2005年成立的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是世界最大的碳交易体系,占全球碳交易总量的四分之三以上。其次,金融机构可以在碳交易和碳金融产品开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荷兰银行已是世界排名前十位的碳交易商,碳金融产品主要有碳交付保险、碳信用额度现金流的信贷等。第三,碳基金作为碳交易市场的主体对促进碳金融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世界银行成立了专门的碳金融部门管理碳基金,并开展项目贷款。国家层面主要有荷兰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意大利碳基金和丹麦碳基金,以及非政府组织下的“美国碳基金组织”和瑞士信托银行的排放交易基金。最后,各国碳金融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碳交易过程中的币种,即“碳货币”。从19世纪的“煤炭-英镑”,“石油-美元”,再到今天的“碳合约-X”,当前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中欧元占优势地位。2007年全球碳基金资金规模达到70亿欧元,其中来自政府投资的93.3%是欧元; 混合购买者的84.7%也是欧元; 私人投资者的60.19%为欧元; 其余为美元和极少的瑞士法郎和英镑。
 
从国家地区分类来看,欧盟是世界碳金融发展的先驱,其在2005年建立的世界第一个国际性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欧洲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U ETS)的交易量遥遥领先于全球其他地区,法律与实践的结合使系统运营更加有效。美国在2008年提出到2025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零增加的目标,政府发布了“绿色新政”,法案中也注重对节能领域人才的培养。美国不仅在法律上约束减排目标,州级政府和企业之间也在加强减排合作。从欧盟和美国的减排目标、政策和措施来看,欧盟的碳金融实践是行动最快的,美国的相关法律条文是最多的。
 
中国作为亚洲主要市场之一,全国碳金融市场的建立也推动了亚洲在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及亚洲碳交易市场在全球的分量。随着政府、企业和个人碳金融意识的提高,应该把握时机寻求正确发展道路,为未来完善碳市场的发展做出充分的准备。首先,发现合理有效的碳价是中国碳市场建设的重要目标任务。政府应该通过碳市场形成的价格信号来引导碳排放权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无形之手”推动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促进绿色低碳产业投资,让碳市场起到高效约束碳排放和激励节碳的作用。其次,在金融服务方面,应该丰富碳金融衍生品。国际经验表明,由于碳交易具有较强的金融属性,多元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大量加入会使碳市场更加活跃。吸引更多社会主体进入,引导资本流向低碳行业和企业,对可再生能源、绿色制造业等低碳产业进行投资,促进碳减排和经济清洁低碳转型。第三,要加强碳金融市场的监管,发展健全的碳金融法律法规体系。目前中国碳市场处于初期发展水平,应注意过多投机和“结构性套利”情况的出现。应尽快建立信息披露管理制度,及时公开发布碳交易信息,保证交易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透明运行和充分竞争;还要加强碳交易机构管理,提高交易机构金融风险管理能力,防范价格操纵和内幕交易等行为。第四,根据中国现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碳金融市场发展模式。政府可以加大财政力度保障最低碳经济的基础设施投入、增加绿色贷款贴息、降低碳金融业务收入的税率、加大碳金融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建立绿色信贷指导政策及其传导机制等。最后,在国际层面上,应当认清世界碳金融格局,密切关注世界气候大会及各国采取的措施,加强金融合作。例如开通“碳金融绿色通道”,促进跨境“碳资本”自由流动以及促进外资流向低碳产业。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环境保护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