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促使金融业加快实现绿色转型
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意义不止于加大绿色环保力度,其背后蕴含着我国社会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对于依附于实体经济而存在的金融业来说,这是一场加快进行绿色转型的重要变革。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主要有三大功能——资源配置功能、风险管理功能和市场定价功能。但三大功能的实现,却并不容易。相较于传统金融,绿色金融服务实体企业在内容和口径上基本相同(如信贷、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但只要在业务名称之前加上“绿色”或“低碳”的前缀,运作方法就大不一样,需要尽快转型升级以适应新的业务模式。实际上,绿色金融在“十三五”时期就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发展绿色金融,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精神,促使金融业要加快绿色转型步伐。同时,从碳达峰到
碳中和,欧盟用时70年,美国45年,而中国只有30年左右。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较欧美发达地区明显要短得多,而且
碳中和曲线斜率更陡峭,金融机构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一)企业绿色转型对资金需求量庞大。有
专家预测,在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预计2030年前,中国碳减排需每年投入2.2万亿元;2030年至2060年,需每年投入3.9万亿元。多项研究认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的投资规模在100万亿元以上。清华大学牵头的《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测算,2020年至2050年能源系统需新增投资约138万亿元,超过每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5%。如此巨量规模投资,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只占10%左右,其他依赖于绿色金融以及社会资本。每个金融机构都不愿意放过如此庞大的绿色投融资市场机会。但是,毕竟是绿色金融,与传统金融业务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特别是存在着许多绿色技术上的标准要求。所以,用传统金融思维和理念来指导绿色金融业务将会遇到很大的麻烦。再从融资主体构成来看,中国绿色金融95%的融资量来自银行,这与中国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相关。为此,一些银行从业者直言,全面绿色转型意味着金融机构不仅要支持企业完成绿色转型,也必须实现自身的全面绿色转型。
(二)企业绿色转型倚重金融业碳减排支持产品。金融业碳减排支持产品也叫绿色金融产品,是指金融机构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而推出的金融产品。具体而言,是针对节能、环保、
清洁能源、绿色交通、
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如绿色信贷产品、
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绿色资产证券化等。金融机构提供的绿色金融产品,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及治理,引导资源从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三高”产业流向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三低”产业,进而推动碳减排和促进绿色发展。
近年来,我国部分大中型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均做出积极探索,通过综合运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为实体企业提供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而有力促进了企业绿色转型,尤其是帮助高碳排产业改进技术,提高效能。绿色金融产品的体量初具规模,其中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发展较快,在绿色金融产品中规模也最大。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近12万亿元,存量规模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8132亿元,居世界第二;2021年一季度,我国境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超过1200亿元,达到去年全年的一半。绿色金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绿色贷款不良率远低于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绿色债券尚无违约
案例。不过,在绿色金融产品结构上仍以间接融资为主,绿色金融产品仍停留在浅化阶段,系列化、多元化产品体系尚未形成,在直接融资领域如绿色首次公开募股(IPO)和再融资规模较小等,都还需要加强绿色金融创新。
(三)应对气候风险的迫切要求。绿色金融“未来已来,将至已至”,气候变化会引致的金融风险也需要及时评估、应对。国际研究普遍认为,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经济损失增加;同时,绿色转型可能使高
碳排放的资产价值下跌,影响企业和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从而面临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物理风险是指气候异常、环境污染等事件,可能导致企业、家庭、银行、保险机构资产负债表严重受损,进而影响金融系统和宏观经济的风险。而转型风险是指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经济低碳转型,因突然收紧
碳排放等相关政策或出现技术革新,引发高碳资产重新定价和财务损失的风险。在这些领域出现的金融风险,需要金融机构加以有效识别和防范。
(四)金融业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甚至更长时间的任务。绿色转型具有重新调整供给侧总量和结构的重要意义,一方面,低碳减排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助于削减过度供给,消化过剩产能,同时调整供给结构,消除供需缺口;另一方面,绿色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纠正生态资源的扭曲配置,提高资本、劳动等要素的配置效率。绿色发展通过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对于低端供给侧发展的约束;通过市场中的信息机制、声誉机制等加强与资本等其他要素的结合,来确保资本市场等发展沿着绿色轨道前进;通过引入绿色供应链管理制度,确保供给侧在全生命周期上的绿色化。金融业发展绿色金融本身就有着重要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去产能与绿色金融关系密切,很多产能过剩行业同时是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不符合绿色发展的标准。通过贯彻落实日趋严厉的环境保护政策,商业银行加快退出高污染、高能耗行业企业,这本身就是加快去产能的过程。与此同时,通过加大对绿色环保行业资金的投入,支持和促进相关绿色行业快速发展壮大,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推动我国经济向更加低碳、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
(五)社会各界对金融业的期望和要求。绿色转型有助于商业银行树立承担社会责任、践行绿色发展的良好社会公众形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绿色化趋势日益清晰,支持和发展绿色金融将是可持续、负责任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必然要以商业银行为主。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支持国家战略、发展绿色金融义不容辞。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大型银行均采用“赤道原则”,建设“赤道银行”。标准普尔公司也提出要将环境发展指标纳入公司评级。中国银行业转型“赤道银行”,通过打造良好的绿色金融品牌、树立积极支持绿色发展的良好国际形象,对我国商业银行拓展国际市场、迈向国际舞台将大有裨益。例如在上海成立的绿色技术银行,坚持推进绿色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全链条的金融支撑服务,推进绿色技术发展的综合解决方案,推进区域绿色发展系统解决方案,推进绿色技术国际化转移转化服务等五个定位,以绿色技术信息
平台、绿色技术转化
平台和绿色技术金融平台三个平台中心为抓手,是中国绿色发展领域的一次创新实践。
(六)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金融是为数不多的、尚未成熟却具有战略意义的金融高地,布局绿色金融是金融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有利于其拓展盈利渠道。比如严格执行绿色标准和规则,通过环境压力测试,将推动银行加快信贷结构调整,加快退出“两高一剩”行业,扩大在新兴绿色环保领域的布局;银行发行绿色债券可以获得长期稳定资金,投资其他企业和金融机构发行的绿色债券未来也可能有优惠风险权重,这有利于缓解资本压力;
碳金融涉及贷款、信息咨询、代客与自营交易、资金
托管等多项业务,积极参与
碳金融有望成为推动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金融服务创新的有力抓手。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