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形势日趋严峻,在这一特殊时期如何保证“一带一路”建设进展顺利是急待解决的重要议题。而关注应对气候变化,加强
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近几年,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仅自身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也积极对外提供气候援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类活动比较集中,且相当多国家的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较弱,急需气候资金投入以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可持续经济。”近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气候金融研究室及
碳金融实验室负责人崔莹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气候环境相对脆弱
中国经济导报:“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气候特征有哪些?
崔莹:“一带一路”倡议初期辐射地区广,涵盖了世界上经济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大部分地区。
首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环境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环境承载能力较差。沿线中亚区域各国多是沙漠、荒漠地区,绿色植被非常少,水资源匮乏,环境承载力十分脆弱;而东南亚地区的环境压力也在加剧,高速的商业开发和工业化的急速扩张,使热带雨林的面积快速缩小,各种工业污染也日益加剧。
其次,气候风险高。从气候变化的物理影响和气候安全威胁两个方面对“一带一路”沿线的东南亚、南亚、中亚、东北非、中欧等地区进行气候变化分析,可得到如下结果:气候变化对这五个地区都有不小的影响。对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影响是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土地减少,粮食产量下降,进而导致贫困问题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对南亚地区的主要影响是淡水资源匮乏,粮食产量降低,贫困问题加剧。
再次,排放总量巨大,减排潜力可观。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
碳排放国,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位于生态脆弱敏感区,尤其是亚洲国家,已成为了世界上化石能源消耗增长最快的国家。2015~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碳排放整体呈上升趋势,且“一带一路”区域涵盖全球碳排放大国,如中国、印度、俄罗斯等,碳排放总量巨大。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碳排放总量约为227.58亿吨,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63%。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较粗放,生产经营活动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巨大负担,环境问题突出,污染严重,亟须调整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低碳投资。如采取有效措施,沿线国家未来存在较大减排潜力。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