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绿色金融的需求与挑战
利用实体和数字化基础设施(如建造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研发信息通讯技术等),提升不同经济体间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之一。目前,绝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维护都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亚洲开发银行(ADB)估计,从2016年到2030年,亚洲可持续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月约为26万亿美元(相当于每年1.7万亿美元)。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估计,中低收入国家的可持续基础设施面临22.5万亿美元的投资需求(相当于每年1.5万亿美元)。相关基础设施投资可为9.4亿人提供生活用电,为6.63亿人改善饮用水质量,为40亿人改善卫生设施,为10亿人提供超过2公里的公路路线。然而,事实上,自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际收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仅”为5,750亿美元,远低于所需投资。
与此同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实际投资至今仍不足以保障项目选择和实施的可持续性。在项目选择方面,中国已投资了诸多国外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等绿色项目,如南美最大的阿根廷太阳能公园等。但由于地方政府的需求和批准,许多投资流向了燃煤发电站建设等棕色项目(具体项目和投资者信息请见https://endcoal.org/global-coal-plant-tracker/)。除可持续项目筛选外,项目实施也是实现可持续或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存在一些成功的项目实施
案例(如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等),但也有一些“一带一路”项目及其总承包(EPC)在实施过程中因多种原因未能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例如,2019年8月,北京金港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因存在欺诈行为而被暂时取消项目参与资格[9]。然而,由于缺乏相关审核程序,利用官方标准筛选绿色项目的投资者往往无法保证所选项目的环境可持续性。占用自然保护区用地或非法砍伐道路两侧树木的铁路等项目[10]已造成了生物多样性损失、森林乱砍滥伐、河流污染等诸多危害。例如,若当地政府拒绝撤销许可,禁止中国银行投资16亿美元资助的北苏门答腊/印尼水电站项目的开展,该项目必将对类人猿这一最稀有物种的生存带来毁灭性威胁。
因此,不仅投资者本身有责任和义务确保投资选择和项目实施的环境可持续性,东道国政府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后者既须保证相关基础设施项目符合本国对于可持续性的要求,也要思考如何吸引更多投资者在当地开展绿色投融资。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