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绿色金融的核心在于实现资金要素的绿色配置。类似于金融扶贫,以及金融服务三农、小微,其本质上是一种金融政策,关键是要确保资金能够真正流向绿色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发展绿色金融”。
我国绿色金融产品总体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有待在实践中探索完善。发展绿色金融产品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创新,提高质效,注重强化绿色金融领域的能力建设。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绿色信贷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2007年,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相关部门先后印发《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发展。2012年银监会印发《绿色信贷指引》,从多个方面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绿色信贷提出要求。《绿色信贷指引》主要涵盖三大支柱:支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的环境和社会表现。2015年,银监会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能效信贷指引》:明确能效融资的重点部门和融资方式;能效信贷的风险防范特点;能效融资的能力建设;能效融资的激励。此外,我国绿色信贷统计制度、绿色信贷考核评价体系相继建立,标志着我国绿色信贷制度的逐步完善。2017年,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推广信贷资产质押和央行内部(企业)评级工作的通知》(银发〔2017〕289号),明确2018年起信贷资产质押和央行内部(企业)评级工作由前期11个省市推广至全国。2018年1月,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构建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通知》(银发〔2018〕10号),明确了绿色贷款的标准。随着绿色信贷统计制度的逐步建立,从2017年三季度起,人民银行已将24家全国性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业绩纳入MPA考核。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目前,绿色信贷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相关标准体系在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由于信息披露机制和第三方环保信息评估机制缺失问题,制约了政策的效果等。具体来讲:
一是标准体系方面。绿色信贷标准在我国更多受宏观调控指导,监管部门主要将节能减排、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等项目贷款归为绿色信贷,“两高一剩”等限制性行业贷款不属于绿色信贷。但实践中,大量项目采用新技术对“两高一剩”行业进行改造升级,属于绿色项目,把“两高一剩”等限制性行业的这些项目贷款界定为非绿色信贷显然是不科学的。目前,人民银行的统计已开始根据项目确定,而不是根据行业确定绿色信贷。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二是选择绿色项目方面。绿色项目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结合各地的区域特点加以综合判断。以城市规划为例,我国大部分城市为单中心结构,人口较为集聚,城市密度较高。这种城市规划模式决定了我国的轨道交通和公交车系统难以完全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大量居住地点远离市中心的人仍然需要依赖小汽车、出租车等相对不够绿色的出行方式。相比之下,欧洲国家的城市往往建设得小而精,步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在欧洲城市更具实用性。再者,一些项目本身具有节能环保特征,但如果脱离了当地实际需求也可能会成为非绿项目。例如,地铁出行被普遍认为是绿色的。相关测算显示,给定同样的运输量,地铁运营带来的污染仅为私家车的十分之一,但如果地铁建设过于超前,导致客流量过低,则会形成另外一种浪费。脱离实际需求的项目不能称其为绿色项目。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三是信息披露方面。环保信息的披露机制不健全会影响银行对企业生产是否符合绿色信贷标准的判断。这既包括环保部门提供信息不充分,无法第一时间获取环保部门挂牌督办企业、限期治理企业、污染关停企业名单及环保治理督查和检查进展情况等,影响银行对企业生产是否符合绿色原则的判断;也包括部分企业刻意隐瞒涉及环境信息,对于环境风险信息,企业主动向银行披露的意愿不足,部分企业甚至刻意隐瞒、伪造,导致银行误向其发放绿色信贷。因此,要尽快推动由政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夯实绿色金融基础设施,综合相关环境信息并实现信息的共享,为绿色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四是第三方评估方面。绿色信贷第三方评估市场的不完善将影响银行调查结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此外,第三方评估费用较高会增加企业绿色融资成本,降低企业绿色融资的积极性。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综上,我国绿色信贷发展的关键是要制定统一绿色信贷标准。根据产业污染度制定指导目录,为银行绿色信贷投放提供明确指导。同时要完善环保信息第三方评估机制、完善环境信息公示制度,强化绿色信贷执行监督检查力度,加大对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情况的监管和考核力度。地方上开展绿色信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共建共享环境、安全违法违规信息平台,为绿色信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绿色发展环境。二是明确重点支持的绿色发展领域,即确定“绿色”项目、产业,明确了重点支持发展的绿色领域,才能引导资金流向这些领域。此外,要与利益相关者构建伙伴关系,加强沟通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