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数据存在缺失
当前,碳排放核算体系建设仍然存在一些桎梏。杨珺皓认为,主要难点在于产品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尚未有效建立。
“比如,目前的中国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里面的产品因子种类较少,数据准确性存在争议,国际认可度有待提升。完善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还需要庞大的数据喂养,但产品数据易涉及商业机密,企业提供意愿不强。推动各方通力合作,同时保障企业自身信息安全,进而建立统一的产品碳排放因子数据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杨珺皓说。
从国际标准的应用实践来看,杨珺皓表示,企业碳核算在范围三排放方面普遍存在数据缺失问题,主要原因是计算难度大。一方面,产品碳排放因子数据库不完善,导致企业核算时产品原材料难以找到对应因子;另一方面,产品碳核算部分需要获取单个原材料的重量信息,但企业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中对原材料的统计单位多种多样,如以件计、箱计、条计等,原材料条目繁多,积累一年的流入流出数据量庞大,称重以后录入ERP系统,进而统计年消耗量是一项非常繁复的工作。由于监管部门对范围三排放的披露尚无硬性要求,企业往往会选择性忽略这部分核算。
另外,随着生态碳汇、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CCUS)等新兴领域不断发展,新的挑战也在陆续出现。就生态碳汇而言,杨珺皓表示:“它涉及复杂的方法学,科学严谨地量化碳汇还处在不断完善阶段。比如,林业碳汇的方法学就有6种,对计量和监测的技术要求很高,需要遥感技术、大数据支撑。”
至于CCUS,杨珺皓认为,其主要面临技术成本问题。“目前有机胺法最为成熟,捕集1吨碳就要消耗1.4吨蒸汽、1公斤胺。碳的封存要考虑运输成本和环境风险。另外,还有碳捕集设备的维护。总体来说,CCUS成本高昂,无法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多数企业不愿意花这份钱,市场接受度不高。至于CCUS捕集碳的量化反倒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可以在碳封存前完成称重,记录备案,进行碳核算时扣除即可。”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