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建立健全碳达峰
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10月31日对外公布。
《实施方案》提出,到2060年,技术水平更加先进、管理效能更加突出、服务能力更加高效、引领国际的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全面建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
绿色转型,有力支撑碳中和目标实现。
多个难点亟待攻克
碳相关计量基准、计量标准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更是亟待攻克的难点。
“目前,
碳计量在区域、企业和产品三个层面,各有各的问题。”11月1日,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事业部总监、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资深审核员孟兵站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孟兵站说,目前在国际上,碳标准计量体系比较复杂、标准不统一,建立中国自己的国家标准非常有必要。他介绍,在区域层面,我国基本上是沿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相关指南。碳核算是在一个行政边界范围内的,与实际的
碳排放不完全相符。
另外,在企业层面,目前同样是沿用国际相关标准,核算的边界存在分歧,有的甚至把整个价值链的碳排放都算进去。在产品层面,计算工具属于框架性的,缺乏计算方法,重复计算等问题较多。
绿普惠创始人陶岚今天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使用的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
CCER)
方法学,大部分是由清洁发展机制(
CDM)汉化到国内,有些
方法学不适用于中国国情,有些已过时,亟待更新。
她介绍,排放因子数据是碳排放核算的重要依据。目前,排放因子数据库国内外众多,但质量参差不齐,尤其在涉及未来欧盟碳边境调节税时,需要大量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碳排放因子进行核算,以减少对国外数据库的依赖。
目前,消费端的碳排放已占到碳排放总量的53%,实现“双碳”目标,消费端
碳减排不容忽视。陶岚称,目前在消费端,“生产-消费-回收”全链条中的
碳减排核算标准尚未打通,亟待出台一系列标准以指导各利益相关方进行减排量核算。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我国交通领域较早引入碳减排、碳核算的概念,并开展了低碳出行等相关实践。目前,广州、北京等多地的碳排放权交易机构已开始低碳出行碳普惠交易探索。
但据参与此项研究的
专家介绍,目前在碳普惠项目方法学开发、碳普惠核证减排量交易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交通领域碳计量面临着标准不统一、减排量重复计算、缺少第三方核证等问题。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